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932020393854

    明朝末年,內政不修,國防廢施,人民生活日益凋蔽。東南各省海域遼闊,閩、浙、粵等地沿海倭寇(倭番)頻頻入侵,人民常遭搶掠燒殺,慘受荼毒。廿八都鄉民曾於煙墩嶺修建烽火臺,以報寇警。山村各地,廣圍寨柵,御盜防寇。這些寨柵,實起過保安的作用,舊址仍存不少,單翔雲境內有:前山寨、東山寨、頂寨、下寨、太平寨、橫廂寨、安中寨、南山寨、蓮花寨、黃田寨、寨仔箍、寨林、庵翔寨、崎林寨、福地林寨、獅湖寨等十多處,可資後人憑弔。在百多年的鬥爭時間裡,山村鄉民,靠堅強的意志,堅固的寨柵,寫下可歌可泣的流傳於民間不朽的史話。如梁四姑智退倭番、廖徽柔千里尋兒、梁伯鬥願代父受刑的美傳。

    倭寇犯境,人民生活陷於水深火熱的絕境,唯有組織武裝自衛,才有生路。於是有一鄉民廖醜,揭竿而起,振臂高呼,組織抗倭義軍,鄉民群起響應,從者如雲。“醜為先鋒,驍勇冠其屬,縱橫安南同,所向無敵。”

    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叛清,鄭經派劉國軒,發兵助之,耿、鄭聯軍攻下泉州城,泉屬各縣義軍紛紛起義,漳平蔡寅攻下安溪縣,鄭軍徵餉至內地,少數人糾合抗拒。李復貴、廖醜響應鄭軍進攻洞後寨,抗餉者被迫向鄭軍繳送糧草。於是抗餉者與抗倭義軍嫌隙成仇,水火不能相容。一日,兩隊人馬於石角坑發生遭遇戰,廖醜不幸被被飛石擊傷左眼,血流如注,但仍奮力死戰,終因流血過多,當場犧牲,後耿軍被清軍所敗,鄭軍撤守金、廈,蔡寅隨鄭軍入臺,義軍失去首領,被摧殘而星散瓦解。

    廖醜犧牲後,鄉民為紀念其抗倭救民有功,修祀公宮於石角坑。廖醜壩作為地名仍保留至今,祀公宮香火不斷,每年於農歷七月十五日,鄉民輪值祭祀(值年表附後)石角坑地處廿七都界內,祀公宮屢受拆毀,時常引起鄉民械鬥,後經鄉紳協調,將祀公宮遷建於烏墩嶺,宮內碑牌勒雕“明無祀公”四字,不立廖醜名諱,既是奉明正朔,又使廖醜成為無名英雄。

    義軍慘遭摧殘後,鄉民窮困難以生活,“老弱轉於溝壑,壯者散之四方”,經鄉民要求,封建統治者不得不對祭什班公十甲內,轄免丁、糧十年,後沿習成例,但百年後官府把丁、糧承包給個人,承包者不承認轄免條例,不但追收新糧,還要清欠舊糧,因而引起“戶房”德打溪美汛的暴力事件。

    烏墩嶺祀公宮是一座象徵性的英雄紀念地,現廿八都鄉民為廖醜加上無冕稱號有:“明無祀公”、“明仗義公”、廿八都“都主公”、“什班大將”等。在舉行祭祀時,值祭人稱××後裔侄孫××等,不稱弟子,以別於祭祖伯叔血肉至親,不同於一般信仰稱謂。為緬懷抗倭義軍功勳,什班公宮遍播安(溪)南(安)同(安)三縣市境內鄉村。廿八都鄉民家家戶戶都奉有“烏墩嶺什班公”牌位,年節焚化“千金萬銀”的紙帛。旅外鄉親,都帶有“烏墩嶺什班公”香火,隨處奉爐敬祀。輪值之年,遠居海外的僑胞,也專程返鄉祭祀。可見“烏墩嶺什班公”在歷史上的功勳是永遠不能被淹沒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4年阿根廷為什麼會徵召國米三將當替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