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嘯石吟

          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國學經典,拿來閱讀,學習,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充分說明了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依然有著它的魅力和韻味。

         那麼是閱讀這些國學經典是自學自讀,還是該如何去做,筆者有如下建議:

        第一個,要是具備條件,我認為應該去高等學府的文學院,國學院與國學教授,老師面對面進行學習交流,探討,汲取他們的研究成果,從他們身上獲得國學經典的精華。

    第二個,是充分運用現在的網路進行學習。現在的微信,QQ等社交媒體軟體上,有大量的這些國學經典知識,有圖有註釋,有聲有色,有的還會在微信,QQ群,圈子等,編纂大學教授,學者,文化傳媒人的國學知識和經典,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有大的提高,缺點是互動性差。

    第三個,就是去圖書館閱讀了,這是最簡單也最容易的學習方法,只要堅持,持之以恆,也會有收穫!

  • 2 # 尼古拉斯憶心

    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對國學的普世價值存有疑慮,更質疑學習國學的必要性。自新文化運動以來,關於國學及儒家哲學的批判和反對一直沒有停止過,反對和批判的人當中,不乏一些大學者,這正是現在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質疑的原因。其實,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及後來歷次運動所反對的儒家思想,已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了。

    儒家是研究“修己治人”之道的學問,儒家的特別之處就是要內聖外王,得君行道,治理國家,而且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先秦時期,諸侯對峙,各國之間往來自由,合則留,不合則去,所以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但這種自由選擇,這種能保持儒士獨立人格的條件,在海內歸一,秦漢大一統之後就不存在了,天下只有一位共主——帝王,儒士除了與帝王合作,沒有其他得君的機會,帝王與犬儒大結合的時代開始了。被後人稱為“十姓家奴”的叔孫通,為漢朝制定了“朝儀”及“宗廟儀法”,定朝儀是為了“辨上下,定民志”,讓人們“忠”於帝王這個天下的共主,確立了帝王的正統地位和大一統的統治權力。“宗廟儀法”是以“孝”治天下,把“孝”作為人們最基本的道德標準和道德約束。於是,把“忠孝”作為帝國統治的手段被創造了出來。

    儒家認為“孝”是“仁”之本,也即“為人”的根本。“孝”的本意是“以子承老”,是“養生送死”,是“葬從其爵,祭從其祿”。“孝”是儒家思想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帝王及其儒士們,在“孝”的前面冠一“忠”字,把人對“孝親”的本能和自覺,轉化為對“忠君”的本能與自覺,這樣,歪解和改竄就順理成章的發生了。

    一.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其文化表現就在儒家。華人無論識字與否都生長在儒學的空氣中,與其他名家相比,儒家哲學最具有普遍性,所以,研究儒家哲學就是研究國學。

    二. 許多學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價值隨之減少,或是含有地方性,有的在歐洲適用,在中國不適用,就儒家道術而言,外王的大部分內容有時代的侷限性,而內聖的全部,包括外王的一小部分則絕對沒有侷限性,無論在何時何地何派都是適用的。也就是說關於道的方面,含有時代性的很少,關於術的方面一部分含有時代性,一部分不含有時代性。

    三. 儒家道術偏重士大夫的個人修養,但其理想則是“人人有士大夫之行”。兩千多年來,平民都是透過誦讀儒學而晉身於士大夫階層。孟子說:“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現代的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將來若成為社會領袖,造福造禍,就看我們現在的個人修養如何。

  • 3 # 順天隨風

    從國學大師南懷瑾的作品開始。先讀《論語別裁》和《大學微言》,再讀《老子他說》和《歷史的經驗》《孟子旁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簡中式裝修牆面顏色該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