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東影音

    近來,頗多聽到有人鄙視魯迅的文筆,不管有沒有看過先生的文章,反正就是一句話,“魯迅就是個二流作家”。

    歷史從來都不缺挑樑小丑。李敖在他的《李敖有話說》第369集《魯迅不是神》中,嘲笑魯迅“寫出來一種很彆扭的白話文”。

    魯迅像寫《阿正傳》和《中國小說史略》,都是非常好的書。可是,魯迅寫的雜文其實不好。大家覺得魯迅雜文犀利,其實不好。

    和李敖一樣脾氣的王朔也是罵遍天下無敵手,他對魯迅的批判更加直接了當。

    當時我很容易崇拜誰,《豔陽天》我覺得寫的非常好,但是我從來沒有覺得魯迅的小說寫的好,他的小說寫的過於沈悶。魯迅那種二三十年代正處於發軔期尚未完全脫離文言文影響的白話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讀起來總有些含混。

    魯迅這個人,在太多人和事上看不開,自他去了上海,心無寧日,天天氣得半死,寫文章也常和小人過不去。憤怒出詩人,你憤怒的物件是多大格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現出多大格局。

    我認為魯迅光靠一堆雜文幾個短篇是立不住的,沒聽說有世界文豪只寫過這點東西的。我堅持認為,一個正經作家,光寫短篇總是可疑的,說起來不心虛還要有戳得住的長篇小說。

    當然以上這兩位,到目前為止,我想不起他們在文學上有任何能夠讓我 說得出口的建樹。其他的批評者,基本上水平也不會高過這兩位了,所以說他們兩人的看法基本代表了反對派的聲音。

    那麼,魯迅的同行是怎麼看待他的文學水平呢?

    我現在寫作隨筆的最根本的動機,也是為了拯救日本、亞洲乃至世界的明天。而用最優美的文體和深刻思考寫出這樣的隨筆、世界文學中永遠不可能被忘卻的巨匠是魯迅先生。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魯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點點。這是我文學和人生的最大願望。

    這段話的叫做大江健三郎, 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直到1996年,當我再一次拿起魯迅的作品,重讀《狂人日記》,才突然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只是一個動作描寫,就把狂人的狀態表現出來,真的很厲害,很偉大。

    從書店買來《魯迅全集》後的一個多月裡,我沉浸在魯迅清晰和敏捷的敘述裡。我後來在一篇文章裡這樣寫道:“他的敘述在抵達現實時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彈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了身體裡。

    說這段話的人叫作餘華,《活著》《兄弟》的。

    談到魯迅,只能用天才來解釋。尤其是看了他的手稿之後。在如此短暫的創作生涯裡,寫了這麼多作品,還幹了那麼多了不起的事情,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魯迅是站在世界文學的立場上來寫作的,當然他寫作時未必會想到“世界文學”這個概念。但對世界上的文學,第一,他相當關注;第二,他密切追蹤,翻譯,介紹。

    說這兩段話的人叫做管謨業,筆名莫言,2012年諾貝爾獎得主。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2 # 立雪閣

    我曾經一度認為魯迅很難讀懂,尤其是對於未出校門的中學生來說。如果一個十五六歲的中學生可以讀懂魯迅,那隻能說他的人生實在是太過悲傷早熟了些。現在我勉強可以理解一些他作品中的思想後,方才體會到期間他的感受又有多麼的悲苦。

    小說:出手即是巔峰

    魯迅小說集有《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最有戰鬥力和影響力的要屬前兩種。《吶喊》和《彷徨》這兩個集子裡面收錄的都是魯迅早期作品,主要集中在二十年代初期。裡面隨便挑出一篇來,在現代文學裡面都是泰斗級的存在。要知道,在二十年代初期,白話文學還在起步階段。魯迅用自己的創作實踐把白話文學推向了高峰,他一出手就是整個白話文學的巔峰了。

    1.表現的深切

    魯迅小說在題材上面開創了表現農民和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魯迅在觀察和表現他的小說主人公時,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用他自述裡面的話說,他一直關注著病態社會裡人的精神。

    但是他表現人的精神創傷是為了反抗絕望,而不是欣賞人的病態。這讓魯迅小說有了一種向內的深度,無論是《藥》,還是《故鄉》,或者是《祥林嫂》,對有了一定閱歷的人來說,看懂都不難。每一篇看起來都有深深的傷痛感,但是隻有看懂了這悲劇的來源,我們才能反思。有了反思,才能知道怎麼去建立更好的社會,怎麼生活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

    2.格式的特別

    在題材和思想上,魯迅小說的深度毋庸置疑,其高度是前所未有的。除了關注寫什麼,魯迅在怎麼寫的問題上,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實踐。如果去細讀魯迅的所有小說,我們會發現他的小說在形式上已經有了自己的探索,基本上沒有形式重複的小說。

    在魯迅有限的創作裡面,他的實驗性卻是非常廣泛的。詩化小說如《傷逝》、《社戲》,散文體如《兔和貓》、《鴨的喜劇》,還有戲劇體如《起死》等等。一個人有限的一生裡面,能夠做出這麼對形式上的探索,在思想上也能上達巔峰,真的不容易。

    他的散文和雜文也很精彩。散文多是魯迅內心世界的展現,其散文集是《野草》和《朝花夕拾》,在這兩本集子裡面,我們看到的魯迅是截然不同於其小說和雜文裡面的戰士形象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面,我們看到的魯迅是在懷戀逝去的時光,他也和我們一樣會懷戀青春。雜文則是有很強的戰鬥性,一般我們認識的那個好逗的魯迅都是出自雜文裡面對他的認知。

    魯迅屬於大器晚成,比起張愛玲的年少成名,他蟄伏了整個前半生。但是他一登上文壇,就是前所未有的高峰地位。不管現在我們怎麼解構,魯迅在現代文學上的地位都是沒有辦法動搖的。他的文學關注的始終都是普通大眾,都是小人物的生活。

  • 3 # 靜一號普洱茶

    對於魯迅的評價以正面為主,在中國大陸和臺灣以及海外的普遍都很高。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正面評價

    在中國,魯迅是一位地位獨特的作家。大多數人承認他是最重要的現代作家之一。

    兩岸政府對他的不同的政治化評價,使當代對魯迅的真實思想需要重新澄清。比較重要的當代魯迅研究學者有王瑤、林辰、朱正、王得後、錢理群、李歐梵、周策縱、王富仁、陳漱渝、汪暉、張夢陽、徐麟、王乾坤等。學者嚴家炎、何滿子、邵燕祥、林賢治、王元化等對魯迅先生多有著述;而作為藝術家的張仃、吳冠中、陳丹青、範曾等大家對魯迅先生也有精彩的論述。

    大多數人認為他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學”的奠基人。他的小說使用富有創造力的形式對中中國人的國民性、中國社會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闡釋,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散文詩集《野草》被認為是當時少有的展現出現代主義特質的作品;其雜文,由於特殊的發表環境,在嬉笑怒罵的文字背後蘊含著堅定的政治立場的。這一政治立場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是魯迅思想中最為複雜的地方之一。

    中國共產黨對魯迅有高度評價。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將魯迅評

    價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並將中共在延安創辦的文學院取名魯迅文學院,後改為魯迅藝術文學院。共產黨掌權後,魯迅的文學地位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高度肯定。魯迅的眾多文章被選為大陸中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現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魯迅研究機構和專門的魯迅研究雜誌。

    不過,據2001年出版的周海嬰著《魯迅與我七十年》記載,1957年毛澤東在回答羅稷南的問題時表示,如果魯迅仍然活著,“以我估計,魯迅要麼是關在牢裡還是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不作聲”。但毛澤東曾於同年3月在《同文藝界代表的談話》中說:“我看魯迅在世還會寫雜文……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不怕什麼的,任何人也不怕。不怕別人整不整,頂多沒有飯吃,討飯,捱整,坐班房,殺頭,受冤枉”,因此毛澤東對羅稷南的回答可能只是對魯迅敢說真話的讚賞。1950年曾有讀者向《人民日報》提問:“如果魯迅活著,黨會如何看待他?”當時任國務院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親自回信答覆“魯迅和大家一樣,要接受思想改造,根據改造的實際情況分配適當工作。”

    由於魯迅生前反對國民黨的官僚腐化,因而受到國民政府的嚴重打壓。1949年後,魯迅在臺灣也一直被當作國民黨的反面教材加以貶低。不過,近年臺灣也有推動魯迅作品的努力,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在1990年左右出版《魯迅作品全集》,其出版小引說:“中國自有新文學以來,魯迅當然是引起最多爭議和震撼的作家……全世界以詮釋魯迅的某一作品而獲得博士學位者,也早已不下百餘位之多。”出版小引希望“還原歷史的真貌,讓魯迅作品自己說話”。的確,魯迅作品引起的正反兩面評價之多、之極端,不但是新文學,甚至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

    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在兼任教育部長期間,有人向蔣介石告密魯迅隱匿在教育部做特約編輯,蔣介石回答:“這事很好。你知道教育部中,還有與他交好的老同事、老朋友沒有?應該派這樣的人,去找他,告訴他,我知道了這事,很高興。我素來很敬仰他,還想和他會會面。只要他願意去日本住一些時候,不但可以解除通緝令,職位也當然保留;而且如果有別的想法,也可以辦到。”

    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評價魯迅:“二十世紀亞洲最偉大作家。”

    德國著名漢學家顧彬:魯迅是(中國)20世紀無人可及也無法逾越的作家。

    著名作家木心:在我的心目中,魯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體家”。在Continental,尤其在法國,“文體家” 是對文學家的最高尊稱。紀德是文體家,羅曼羅蘭就不是。

    蔡元培:魯迅先生的創作,除《墳》、《吶喊》、《野草》數種外,均成於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除小說、書信一種外,均為雜文與短評,以十二年光陰成此許多作品,他的感想之豐富,觀察之深刻,意境之雋永,字句之正確,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當的,他就很自然的寫出來,這是何等天才!何等學力!

    陳獨秀:我卻以為真實的魯迅並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個人,有文學天才的人。

    郁達夫:如問中國自有新文學運動以來,誰最偉大?誰最能代表這個時代?我將毫不躊躇地回答:是魯迅。魯迅的小說,比之中國幾千年來所有這方面的傑作,更高一步。至於他的隨筆雜感,更提供了前不見古人,而後人又絕不能追隨的風格,首先其特色為觀察之深刻,談鋒之犀利,文筆之簡潔,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飄溢幾分幽默的氣氛,就難怪讀者會感到一種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淒厲的風味。當我們熱衷去掌握現實時,他已把握了古今與未來。要全面瞭解中國的民族精神,除了讀《魯迅全集》以外,別無捷徑。

    瑞典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審評委馬悅然曾澄清魯迅拒絕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傳聞說:“魯迅是在1936年去世了,那個時候,1930年代根本就沒有外邊的人知道魯迅是誰,也沒聽說過他的名字。《吶喊》、《彷徨》是1950年代才翻成外文(原話如此,經查證,魯迅作品最早被翻譯為西方文字,是1936年8月英國喬治·C·哈拉普公司出版的《活的中國——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收錄了《藥》、《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等多篇作品),是楊憲益翻譯的,(真實譯者為斯諾)翻譯得很好,但是那個時候魯迅已經不在了。”

    1949年山東當代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寫了一首抒情詩,題為《有的人》:

    “ 紀念魯迅有感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於北京 臧克家

    著名學者胡適:“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魯迅是我們的人。”

    葉公超寫《關於非戰士的魯迅》—文,發表在1936年11月1日的天津《益世報》增刊上說:“我有時讀他的雜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時又感到他所瞄準(魯迅最愛用各種軍事名詞的)的物件實在不值得一粒子彈。罵他的人和被他罵的人實在沒有一在任何方面是與他同等的。”

    日本文學家尾崎秀實:“左聯的泰斗”。

    日本作家山上正義稱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主流的唯一代表者”。

    日本作家增田涉稱讚魯迅為“中國文藝界龐然的斯芬克斯”。

    負面評價

    有不少人認為他是個淺薄的激進主義者,主要是認為他睚眥必報,喜好爭論。批評尤為激烈者為蘇雪林,魯迅去世時,蘇雪林寫信阻止蔡元培擔任魯迅治喪委員會成員,稱之為“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廿四史文學傳所無之奸惡小人”,“盤踞上海文壇時,密佈爪牙,巧設網羅”,“文網之密,勝於周來之獄,誅鋤之酷,不啻瓜蔓之抄”,引發與左派作家之間的筆戰。臺灣學者鄭學稼著述的《魯迅正傳》對魯迅的性格多有微詞。唐紹華認為,魯迅“對任何現實永遠不會滿意,因而變成真正的為反對而反對的反對者。”

    薛湧認為魯迅“中國人心靈不醫治的話,肉體也不值得救治”的言論是挑戰文明社會的基本醫學道德的宣言;也認為魯迅繼承了儒家傳統社會知識分子對於老百姓的道德和智慧優越感,“沒有憲政精神,而充滿了僭政精神”;此外,魯迅“本人並無直接當農民的經驗”,其作品中阿Q式的愚昧民眾形象的形成受到日本媒體對於中中國人妖魔化、醜化的影響;“魯迅說中國文化吃人,乃是真知。可惜,他自己並沒有能跳出這樣的文化。”

    錢玄同曾總括他有三點短處:多疑,輕信,遷怒。(搜狐網)

    其他評價

    1979年錢鍾書在美國表示:“魯迅的短篇小說寫得非常好,但是他只適宜寫 ‘短氣’(Short-winded)的篇章,不適宜寫‘長氣’(Long-winded)的,像是阿Q便顯得太長了,應當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

    李敖認為魯迅在中國大陸被過分高估:“魯迅像寫《阿Q正傳》和《中國小說史略》,都是非常好的書。可是,魯迅寫的雜文其實不好。第一個,他的雜文是受日本語法影響,也有一種文言文轉過來的,不夠成熟。所以他的文字很彆扭。第二個,他雜文裡面情緒表達太多,真正的資料部分並不多。你看我文章,你把那情緒字眼刪掉,看的還是資料,就是證據。魯迅缺乏這方面的東西。”“到今天如果有人還說魯迅的文章寫得多好,我必須說,這種人沒有進步。”李敖還提及魯迅在胡風問他蕭軍應該不應該入黨時,回信說不要入,進去了就醬死了云云(雜評魯迅和他的孫子).

    王朔:“我要說,魯迅的小說寫得確實不錯,但不是都好,沒有一個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而且,說魯迅的小說代表中國小說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實。”

    夏志清:“魯迅是中國最早用西式新體寫小說的人,也被公認為最偉大的現代中國作家。在他一生最後的六年中,他是左翼報刊讀者群心目中的文化界偶像。自從他於1936年逝世以後,他的聲譽越來越神話化了。他死後不久,二十大本的《魯迅全集》就立即出版,成了近代中國文學界的大事。但是更引人注目的是有關魯迅的著作大批出籠:回憶錄、傳記、關於他作品與思想的論著,以及在過去二十年間,報章雜誌上所刊載的紀念他逝世的多得不可勝數的文章。中國現代作家中,從沒有人享此殊榮。這種殊榮當然是中共的製造品。當然,在中共把他捧為英雄以前,魯迅已經是一位甚受推崇的作家。沒有他本人的聲望作基礎,中共也不必費力捏造

    出如此一個神話。”

    王蒙:“文壇上有一個魯迅那是非常偉大的事。如果有五十個魯迅呢?我的天!”

    毛澤東: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葉聖陶: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榮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

    魯迅作品與民族脊樑無關。新中國成立後,魯迅被擺上了現當代文學的神壇,強化了他的權威性,文壇鬥士、民族脊樑的光環反而遮蔽了其思想的侷限與言論的偏頗。應該讓魯迅先生歇歇,讓他徹底走下神壇了[7]。——中國新聞網評

  • 4 # 胡琪東huqidong

    1,就文字功底講,魯迅是漢語言的巨匠,可謂漢文字的盡頭。以《故鄉》,已到了說不清哪裡好,好到什麼程度的地步,只是喜歡只是推崇:娓娓道來的鏡頭,緩急有度的文筆,不驚不喜的心境,親切可口的情思,清晰可見的畫面;整個文章如莫扎特小夜曲,不動聲色,畫面無窮;不露情緒而無風陌陌,不雨瀟瀟;畫工直追噯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超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其境界達到漢文字的頂點,歷史上只有李杜,屈陶莊子司馬遷曹雪芹可比。

    文學不同於科技處在於其民族獨特性,魯迅文章征服了一個時代,不管其對手或是追隨者,無不承認其小說成就的。現在不承認魯迅,因為現代人浮躁,以及部分政治因素導致的魯作哲理深度不夠,但《藥》中濃縮的深深的悲哀,《故鄉》中樸實的情趣,其文筆,藝術技巧,以及思想承載量直追捕蛇者說,師說,賣炭翁,以及杜甫石豪厲等歷史佳作。

    2氣脈與精神

    魯迅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學的氣脈未絕,很多人因為毛吹捧魯而逆反導致低估了魯迅作品。當然我不是搞文學的,只是從魯迅作品中體會到其骨子裡的文學氣質:牢騷滿腹,文筆出眾,關懷時事!我覺得文學地位而言,魯迅國內不弱於杜甫李白,陶淵明,莊子,屈原,曹雪芹,司馬遷,蘇東坡,肯定在韓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之上。評比標準包括:對所在時代的文學感觸能力,對所在時代的深刻描述能力,對所在時代文筆駕馭能力,對所在時代或後代的影響;從這四方面,魯迅絕對不弱,絕對頂級大家!

    就我觀點:1魯迅在文化上,和從國風離騷史記時代,到唐宋八大家,竇娥紅樓一脈相承!魯迅是具有傳統文學精美雅緻的最後一座城堡,其文化芬芳和王國維沉湖無二,只是表現方法不同!2去留肝膽兩崑崙,南宋士人的集體投江,或者投降,都一樣需要勇氣!哈姆雷特王子的生與死,一樣沉重。3魯迅時代除魯迅外至今的文學,總感覺不上層面,不僅成果連氣質都和紅樓沾不上邊,究竟缺少什麼?個人認為缺少的是傳統文化傳統文人的精魂!4傳統文學的精魂是什麼?是國風時代孔子游說列國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忘我,執著;是離騷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淒涼;是司馬遷宮刑後的發憤而為;是陶淵明的少無適俗運,性本愛丘山;是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吶喊;是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的貴妃醉酒式的自導自演;是魯迅三易其志,醫學救國到文化啟蒙的積極響應到面對鐵屋子內睡著的將死的人們,喊醒還是任其睡著的彷徨……5吶喊還是沉默,魯迅的彷徨和哈姆雷特的生死,遙相呼應,無不透漏人文精神的精髓,折射人類文化的頂峰指向!6國風還是離騷,紅樓還是羅密歐,她們的共性是時代的產物,是近似夢境式的自發而非後天世俗追求的,即具有創世性而非後天教育可成;非功利的,是貴族的精神的,具有忘我無我,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用性,也具有震古爍今的時代穿透性;魯迅面對鐵屋子內阿Q,孔乙己,華老栓,潤土……的悲涼,吶喊還是沉默的彷徨,我個人認為,和紀伯倫散文詩的畸形美,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痛,和但丁向上推的石頭是一樣沉重的。

  • 5 # 自由行走的你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

    新文化運動以來,"魯迅”這樣一個名字一直被一些人用異樣的目光看待、攻擊著,乃至今天,他仍然是某些人的抨擊物件。之所以會被攻擊,自然是魯迅身上有太多易"高調得罪人”的地方,他的言論和筆觸總在或多或少地觸及到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疼處,太直接、太突兀。然而,魯迅至所以可以長時間"霸佔″中國的近現代文壇,在思想、文學界乃至教育、美術界都留下極其重要的影響,那隻能說明先生是十分有才的,而且是雄才!

    老話說得好:時勢造英雄。要探討魯迅先生的文學水平,同樣的,我們首先應回看一下使先生聲名鵲起的他生活的那個年代。

    俠之大者,義薄雲天;販夫走卒,附和隨流。暗夜裡有烈火光芒萬丈,當然也有廢銅爛鐵鏽跡遍身;為民請命者埋頭苦幹為世界擋風遮雨,見風使舵者媚上陷下如小醜跳樑喧囂塵世。"弄文罹文網,抗世違世情。積毀可銷骨,空留紙上聲。″一聲《吶喊》,顯露出人間真情不過是: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替你遮風擋雨而已!

    祥林嫂的淒涼、閏土的墮入塵埃、阿Q的屑小、假洋鬼子的狡詐、孔乙己的酸腐、華老栓的愚昧、劊子手的冷血……

    "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深夜不敢入睡的"狂人",或許是真的在彷徨之間反倒何其清醒地看清了一個"人在吃人″的吃人世界!

  • 6 # 大墨蒲公英素質美育

    魯迅的小說、散文,多與中國農村有關,《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和《故鄉》等眾多小說,無一不是描寫農村風物,特別是《故鄉》給讀者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雖然風景美麗,但是反映出的問題卻讓人深思,正如先生所講:“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本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到底這條路是什麼,具體往哪一個方向走,我想,先生也不知道,正是這不知道的痛苦讓他一直思考下去。看魯迅的文章,能欣賞到風景的美,還能看到隱在美下面的痛。這些問題,只有用現代性的思維來思考,才能這樣清晰的剝離出來,然而現代文明的代表是商業文明,也就是城市文明,所以,用現代性的思維來思考商業文明下的社會問題,用現代性的文學來描寫現代化的城市,才就是一種正常的表現。

  • 7 # L長河

    我覺得魯迅首先是一個革命家,其次才是一個文學家,而文學只不過是一種載體。魯迅始終致力於尋找導致舊中國極貧極弱的原因,並試圖找到解決這種問題的良藥。而魯迅的文學成就無異是迄今為止最高的。他的文字鏗鏘有力而富有韻味,對人物描寫刻畫細緻入微。讀他的文章是一種享受!

  • 8 # 春秋一度

    我感覺魯迅就是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代表,他的作品就像是一個反光鏡一樣,讓我們透過他的作品看到了自己的思想的侷限;他的作品就像是一把精密的手術刀一樣,剖析了我們民族中有些病態的靈魂;他的作品就像探照燈一樣,高懸在我們的前進道路上,讓我們繞過那一個一個黑暗的坑。

  • 9 # 匠心濤濤

    魯迅,最大的文化成就,是致力為中中國人尋找一種集體人格。這在現代作家當中,首屈一指。即便是到了當代,都是唯一。

    雖然,他所尋找到的例如阿Q、孔乙己,都是負面的消極的人格。但這正是他對於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嚴苛剖析!

    他的作品,對上,問鼎精神高度;對下,融入生態百味。雖然言辭犀利,也有世相溫度。

  • 10 # 假醫生假病人

    個人認為魯迅先生在當時絕對是文學水平比較高的人,是有大量讀者喜歡的。後人如何評判的都有,至少他在為當時的老百姓表達心生,現在有幾個人能做到呢?反正黨還是給了他很高的評價。

  • 11 # 映雪梅花向陽開zhy

    魯迅的文學水平無疑是很高的,可惜很多人讀不懂,陽春白雪卻曲高和寡。作為語文老師,我非常喜歡魯迅的作品:文如其人,耿介正直;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 12 # 雲杳

    中國傳統文化裡有一句“國家不幸詩家幸”,說明,一個文人的作品成就,很多時候是跟一個時代休慼相關的,每一個時代,也往往會有一個典型的靈魂人物。很顯然,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就是屬於他那個時代的靈魂。

    亂世逆行,雖千萬人吾往矣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自題小像》)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魯迅·《無題》)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魯迅·《慣於長夜過春時》)

    讀魯迅先生的詩作,總有一種熱血激昂的意氣衝湧。那是一種吶喊,是對時代咽喉的堅守,我輩凡俗,聽之無不戰慄驚詫。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出自大文豪魯迅的雜文集《熱風》。

    《熱風》成作於1918年到1924年期間。當時中國處在最黑暗的時代,許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會病根所在,在反動勢力和入侵者壓迫最瘋狂的時候,他們依然沒有放棄奮鬥。在前赴後繼的文化革命戰士中,魯迅先生的文章獨樹一格,它文筆犀利,“像一把匕首直插敵人的心臟”。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魯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冬秋。

    略微不同於詩作和雜文純粹的吶喊和隱晦的嘲諷,魯迅先生筆下的小說人物,祥林嫂,阿Q,孔乙己,華老栓,劊子手…則更為直接深刻地展示著那個時代的,許多沉默麻木的中國人。魯迅先生對於近代中國的批判,可以說是非常的犀利,讓很多的中中國人看清了近代的中國。

    有人據此以為,魯迅先生的文學,不僅具有巨大的批判性,還具有強烈的煽動性,在當代社會,繼續保留,可能容易錯誤地引導民眾。

    其實,這個擔心是完全不需要的。在那個黑暗的時代,以魯迅為代表的進步領袖,他們所批判的是,舊社會制度荼毒下,很多無知的中國人,因為沒有接受過全面的認知教育,所以才會在新世界即將來臨前,顯得昏昧無知,麻木不仁。而當今社會,教育制度的普及已經極大地提高了普通群眾的認知水準,而且,這種提高還在不斷強化中。擔心先賢思想誤導知識水準和心理素質越來越高的新社會民眾,完全是杞人憂天。

    如何理解魯迅先生的作品被要求移除小學教材

    這個論斷已經被提出無數次,並在不少版本中開始實行。

    現代有很多人感覺魯迅先生的文章過於犀利,道理也過於深奧凝練,不太適合當下的“和諧”社會意識形態。尤其是對於正在建立自我世界觀的小學生來說,魯迅先生的文字和思想是有些偏激,有些執拗的。

    不去管這種這種說法的對錯,我們要明白的是,這種說法的本身,也是對魯迅先生文學和思想的認同,對魯迅先生站在民族大義至高點上的認同。

    感謝祖輩們的熱血拼搏,讓我們活在了這個文明安定的年代。

    魯迅先生說中國脊樑,批判社會的麻木,文字如尖刀刮骨,鞭辟入裡。

    我們需要記住歷史,記住歷史上,引導我們心向光明的聲音。雖然,歷史大多時候都是冗雜而沉重的,在時代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寬鬆光明的年代裡,我們可能會逐漸不適應時時刻刻被這種壓抑沉重之聲縈繞。但是,我們更需要明白,光明遠未到來,前輩為我們趟平道路所留下的腳印,是我們後輩人,永恆的財富。

    魯迅先生的作品,成功就成功在,契合時代,入木刻骨地畫出那個時代的真實與腐朽,為一個民族的脊樑發聲,成為四萬萬人的吶喊,為所有人爭相傳頌的經典;但是,這種濃郁地表徵一個時代特點的文學,也恰恰成了時代結束後,註定被全體大眾所忽略,成為了一種可能更適合作為文學承載和研究的落寞存在的必然!

  • 13 # 何容琇

    00年出生的小輩小時候被魯迅的文章折磨的慘不忍睹,但越長大越發現他的文章寫的深刻獨到之處。到了高中即使老師沒有要求,我也願意背誦全文。中國文章之深刻程度,無出其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汽車之家的4S店報價很低,到店之後價格卻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