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李李李丶夢想家

    小時候上語文課的時候,最痛苦的作業莫過於全篇背誦了,而如果需要背誦的是文言文,那更是苦上加苦,苦不堪言。無數小夥伴們都在之乎者也的各位古之大賢的淫威下瑟瑟發抖。

    文言文相對於口語而言,最大的特點就是言簡意賅、晦澀難懂(對現代人而言),且基本屬於文化人專用。可是口語那麼清晰明瞭,為什麼咱們偉大的先人們要熱衷於使用簡潔的文言文來作為思想的載體呢?個人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身份的標誌

    在文盲佔絕大多數的古代中國,讀書是少數人的專屬權利。而在當時,什麼都講究要配得上地位,對於上層階級的文人們,自然是從各個方面要與文盲劃清界限,什麼吃穿用度都有鮮明的分界,那這個做文章自然也是要跟日常說話不同,才顯得高階大氣上檔次。宋太祖趙匡胤就曾吐槽過“之乎者也,助個甚事”

    二、古時寫字不易

    文字的書寫最早是用刀刻在竹簡之上,你想想一筆一劃刻下去,如果用大白話,拿刀筆吏不得累死去?

    即使後來發明了毛筆,可是在“人如其字”的當時,下筆仍然是要認認真真,工工整整的,如果像現在咱們大部分人那種蚯蚓字型,那可就在文化圈臭了牌了。所以,為了多多享受生活,不至於每日的娛樂時間完全被寫字佔去,自然需要使用到更簡潔的文體。

    三、減少閱讀量

    在紙張發明前,文章都是寫在竹簡之上。一條條竹簡就那麼大,本身就寫不了幾個字,如果再加上每天的閱讀量過大的話,沒有個大倉庫都不夠放這些竹簡的。如史記中記載,秦始皇每日閱讀的竹簡數量以“石”(石百二十斤,也就是120斤,就算是換算到今天也有60多斤)。

    即使發明了紙張之後,如果需要處理大量公文,大家都用白話來寫,閱讀者(比如皇帝)批閱不會想死啊?所有大部分皇帝都主動下發批奏章的權力給宰相或者太監。

    四、文章載體成本高

    文章最早記錄在竹簡、絲綢之上,絲綢就不用說了,屬於貨幣等價物,而竹子雖然是可再生資源,可也需要大量的人手砍伐製造,其成本絕不低廉。

    即使後來發明了造紙術,雖然紙張的成本低廉,可那時候文言文已經成為了書面通用的行文格式,如果換別的,必然被向來“崇古”的儒門弟子們各種唾棄。

    因此,基於以上原因,導致了文言文成為了古代中國的官方書面文體,也成為了我們在學生時期的的各種噩夢。

  • 2 # 燕子白

    我們那時候有條件的限制,老師嚴格的管理和學生的學習有關,但是現在科技發達了,好的資訊,電腦手機老師,家長學生的依賴強老師講解的非常詳細,雖然沒有媒體,但是我們下了功夫聽從老師的講解記憶,而且反覆湧讀,還原了語文學習和語文閱讀的本質。

  • 3 # 懷特

    文言文言簡意賅是與古代文字載體不發達有關、與印刷技術不發達有關。如清末明國時期發電報也是極度簡練的,出現文和言脫離的現象,即書寫與平時說話時差異很大的,這些都是為了儘量節約書寫文字成本的需要。現在網路發達,各種新傳播媒介出現,現在寫的文字與平時說的話脫離並不算嚴重,基本“文”“言”一致。

  • 4 # 修飛機的Pilot

    文言文的出現和古代經濟水平也是有很大關係的。

    現在如果你去郵政裡面匯錢,都是按字數收費了,那麼,你知道嗎,古代也是這樣的。

    他們影印教材,各種書籍,不是那麼簡單,也是按照字數收費的。

    文言文,言簡意賅,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 5 # yuan遠

    因為古時的文化條件與經濟條件不匹配,所有文字刻竹簡、抄錄等都需言簡意賅,以至口語與書面語漸行漸遠。如今不好好學習,真讀不懂先人文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無分文,能否開心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