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思故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為止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發酵後就過濾而得;故有"李白鬥(十升)酒詩百篇","綠蟻新醅酒"之類的詩句,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就是未蒸餾的低度白酒及黃酒(南方人較多),叫醪糟,也叫酒釀、現代就有很多叫法了,例如酒糟、米酒、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伏汁酒等

    元代後開始喝蒸餾酒,就是我們現在喝的烈酒,是蒸餾法獲得的高濃度酒

    在很早以前,華人就有了飲酒的習慣。最早的記載可以追述到殷商時期,當時的人就非常喜歡喝酒。所以,才會有紂王沉溺於酒色亡國的故事。後來周朝建立,周公還專門寫了一篇《酒誥》,專門用來告誡後人,不要沉溺酒色,應當以紂王的事蹟作為前車之鑑。

    不過,周公苦頭婆心的說了半天,但後來喜歡喝酒的習慣,卻沒有因此改變。在《詩經》當中,就記載了很多關於喝酒的詩歌。

    君王、諸侯、大臣、百姓,都喜歡飲酒。而且,對於貴族來說,酒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東西。飲酒不僅成了一種日常生活的享受,更是被當作文學創作時必不可少的一樣。飲酒、寫詩、唱歌,常常連成一體。

    像李白這樣的酒中仙,更是被傳為一時的佳話。不過,古代人喝的酒,跟現在有很大區別。當然,中國歷史上,不能簡單概括。可以這麼說,至少在南宋以前,今天出現的烈性酒。在當時,還沒有出現。

    在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喝的酒,基本都是自己釀造的為主。釀酒所需的原料,也都是平時耕種的糧食。他們把高粱和稷煮爛以後,加上酒母后釀造。釀酒的時間並不算長。

    有一些釀酒的人,只用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拿來喝了。這種只釀一個晚上的酒,被稱為酤(gū),味道比較甜。這種酒後勁不大,適合不怎麼喜歡飲酒的人。

    也有釀造時間比較長的酒。這種就一般被稱為酎(zhòu)。相對來說,它會更烈性一些。但釀造過程,也比較耗費時間。在漢朝的時候,皇帝曾把這種列為祭祀時專門使用的酒。

    在這兩種酒以外,也有更烈的酒。一種叫醲(nóng),這是一種味道更為濃烈的酒。

    還有一種叫醇,這是酒沒有摻水,度數更高。但是,跟今天的很多酒相比,酒精度數還是有所差距。

    所以,如果看到古人動不動就十碗八碗的喝酒,不要以為他們酒量一定很好,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喝的其實帶有一點點酒精的飲料。

    因為釀酒的時候,是用糧食釀造。不可避免的,酒中會出現一些雜質。所以,在喝酒的時候,會有專門的工具來過濾掉這些雜質。這種用來過濾的工具被稱為”漉“。

    陸游就曾在他的詩裡寫道:”時能喚鄰里,小甕酒新漉。“當然,也可以放著等那些雜質慢慢沉澱下去。只不過,這種效果就沒有那麼好了。

    如果雜質沒有被撈出,就會被稱為濁酒。反之,就是清酒。濁酒在當時的地位是不高的。

    杜甫那句“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其實就可以看出,當時杜甫日常生活的艱難。

    也有一些用糯米釀造,沒有撈去雜質的酒,上面泛出白色,就會被稱為白酒。當然,這種白酒跟今天的白酒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白酒,更多是指代北方的烈性酒。

    而從漢朝開始,中國跟西域聯絡愈加頻繁。一些新酒的品類開始出現。到了唐代時,出現了赤酒、甜酒、灰酒。魏晉南北朝時,還有石榴酒、梅花酒。再後來又出現了琥珀酒、金銀酒等新款酒。當然,最出名的,還是那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今征戰幾人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最年輕50分先生是詹寧斯,那最年老50分先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