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肯定式教養
-
2 # 新新向榮
自己想要的結局,必須自己努力,拼了命,去爭取。可能這話有點誇張,但事實上,任何成大事,不都是要頂住很多壓力嗎?總之我現在就是承受住了各方面的壓力,邁出了第一步。想要的結局是否是好的,根本不用去想。給自己擺明一個心態,或者寫在紙上,什麼樣的結局我不想看到,這種不想看到的結局,最終會給我們有什麼傷害。詳細點,把自己想到的諮詢別人能說到的,都集中起來,記在紙上。看看,這些心態,我們能否真正克服。如果不克服不打破這種心態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結局。
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你可以打壓我,但我依然可以堅強的活著”。
人活一世,要想有些成就,那就總要有“不死就總要活著”,活著就要努力活個人樣,至少經過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即使無法真正達到全部目標,但離目標很近,也是值得努力的。
所以說,不要總想著敢不敢做某件事情。有想著這些事的時候,還不如算計劃一下,實現這個想要的結局的過程步驟。把好的成果和壞的結果都寫下來預算出來,做最好的努力,也要有最壞的狀況出現時的心理準備。世界上成就任何大事。都要先經歷過一定的心理壓力的。
在我看來,想成就自己想要的結局,那就先讓自己承受一場更大的壓力吧。所以不要總思考怕自己得到不想要的結局,就不敢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是什麼心態。
-
3 # 懷樹下
經歷過這麼多事情以後我算明白了,做事情真的像走路。既然你這麼問了,說明這件事是你必須要去做的,不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你也不會這麼問。剛才說做事像走路,剛開始上路的時候,你會覺得路漫漫兮。但是有一段距離以後你會迷戀周圍的風景,這個風景是你開始時沒有預想到的。這個風景可能是你在做事時遇到的人或者是自己心理的成長。在這條路上,你可能遇到岔路口,可能這個岔路口是那條捷徑。所以,在你做事的時候,可以把不可知卻不好的結果想象到,但是好的結果也可能在其中孕育而生。調整自己的心態,幹起來,讓自己更強大。
回覆列表
這裡有一個外國做的科學實驗,可以解釋你這種心裡: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 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 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
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 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
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
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 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