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42335691113

    內部控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是隨著外部競爭的加劇和內部強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縱觀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歷程,大致上經歷了以下六個階段:

    1、內部牽制階段

    2、內部控制制度階段

    1936年,美國頒佈了《獨立公共會計師對財務報表的審查》,首次定義了內部控制:“內部稽核與控制制度是指為保證公司現金和其他資產的安全,檢查賬簿記錄的準確性而採取的各種措施和方法”,此後美國審計程式委員會又經過了多次修改。1973年在美國審計程式公告55 號中,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定義作了如下解釋:“內部控制制度有兩類: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和內部管理控制制度,內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且不限於組織結構的計劃,以及關於管理部門對事項核准的決策步驟上的程式與記錄。會計控制制度包括組織機構的設計以及與財產保護和財務會計記錄可靠性有直接關係的各種措施。”

    3、會計控制管理控制階段

    (1)內部會計控制(2)內部管理控制

    4、內部控制結構階段

    5、內部控制整合框架階段

    1992年9月,COSO委員會提出了報告《內部控制——整體框架》。該框架指出“內部控制是受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影響,為經營的效率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規的遵循性等目標的實現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1996年底美國審計委員會認可了COSO的研究成果,並修改相應的審計公告內容。

    6、風險管理框架階段

    2004年COSO委員會發布《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認為“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主體的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於戰略制訂並貫穿於企業之中,旨在識別可能會影響主體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以使其在該主體的風險容量之內,併為主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該框架拓展了內部控制,更有力、更廣泛地關注於企業風險管理這一更加寬泛的領域。風險管理框架包括了八大要素: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資訊與溝通、監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華為電腦在美國售價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