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齊魯小辛1
-
2 # 金道論國學
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而在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中,則更進一步將孔子的思想擴大,認為不但要「己所不欲,無施於人」,更要「推己所欲,以及天下」。也就是說,將自己所願意的事情,施行在其他人的身上,做到「推己以及人」。因此,自己孝順父母,也要讓別人孝順父母;自己家庭和樂,也讓其他人的家庭和樂;自己不願遭受飢寒,也幫助別人不會遭受飢寒。唯有當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時,才能做到「推己以及人」,達成真正的仁恕之道。後來「推己及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
3 # 王營評教育
這一章向來被有些學者認為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義。我認為二者雖然意思相同,但在側重點上還是有細微差別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強調的是一種道德的自律,是對自身行為的約束,而子貢的話強調的則是對外部行為的反應,需要主體對這一行為做出是非優劣的辨別,好的行為我接受,壞的行為我拒絕,如果是壞的行為,我也不想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這樣做看起來似乎太理性了,因為很多人都是憑感性判斷外界各種行為,不可能每件事都用理性的尺度去丈量,況且每個人是非優劣的判斷標準也不一樣,因此孔子說這樣的事情很難做到。
細品子貢的話,說白了就是“別把你不願意做的事情要求我來做,我也不想把我不願意做的事情要求你去做”,即“推人及己,推己及人”。“推人及己”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何況“推己及人”?人在各種利益面前,往往首先考慮的是個人,在個人利益不受損失的情況下,才可能去考慮他人。比如單位分房,同等條件下你比某人積分靠前,你們兩家都需要房子,而恰恰分到你房子沒有了,此時你絕不會把名額讓出來給他,難道說你不高尚嗎?再比如河邊遇到有人落水,你不會游泳,你身邊的其他人也不會游泳,如果強行下河,不但救不了人,而且自己也性命難保,此時別人不會強迫去你下河救人,你也不會要求其他不會游泳的人下河救人,唯一的辦法是你們聯合起來,不論採取何種方式將人救起,同樣也做了一件有道德的事情。如果落水之人不幸遇難,你們盡力了,難道你們也是不道德嗎?
首先,作為教師,要學會“推人及己”,瞭解學生的需求,據此制定教學目標。在學習某一知識之前,要了解學情,清楚地知道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掌握,哪些知識還沒有掌握,學生最想學習什麼內容。教師據此設計教案,就可以明確課堂上哪些知識不講,哪些知識應作重點講解,哪些知識可以略講,像寫文章那樣詳略得當,這才是適合學生需要的教育,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才會高。如果不問學情,老師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教案,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教學,教師喜歡的內容大講特講,不喜歡的內容則一語帶過。然而教師喜歡的內容學生可能已經掌握,再聽教師囉嗦就是浪費課堂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而教師一語帶過的則可能是學生最想聽的,如此不顧學生需求的教學,課堂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作為班主任,要學會“推己及人”,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耐心細緻地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學生都是未成年人,犯一點小錯誤、做一些違犯學校紀律的事情是很正常的,對於這些學生,許多教師往往採取大聲呵斥,甚至體罰的方式來處理。老師“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樣做效果就一定會好嗎?面對這些犯錯誤的學生,你是否可以冷靜一下,改變一下你的教育方式,想一想當年你做學生時,你是否也犯過同樣的錯誤?這類錯誤是到底是怎樣造成的?下一步應該吸取哪些教訓?將你的這些想法及時傳遞給學生,幫助其深刻挖掘錯誤的思想根源,併為其指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我想這樣的教育效果要比單純訓斥、體罰好的多。事實證明,大多數頂撞老師、與老師唱對臺戲、不服管教的學生,其原因大多與教師不恰當的批評、訓斥有關,他們從思想上認為教師不瞭解自己,不懂學生的心,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對教師的信任。
再次,作為學校管理者,也要學“推己及人”,多瞭解師生的思想,多站教職工的角度思考問題,共謀學校發展大計。一是校長要身先士卒,凡是要求教職工遵守的規章制度,自己要首先遵守;凡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強求教職工做到。校長要時刻有這樣的意識,自已想要更優越的辦公條件,教職工也同樣需要;自己想拿更多的錢,教職工也同樣需要提高待遇;自己想憑特權多安插幾名學生,教職工也有同樣的需求。二是廣泛徵求教職工的意見,制定學校發展規劃。有的校長習慣於行政意志,靠自己拍腦袋、上網查資料羅列一些老師根本聽不懂得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制定了所謂的三年、五年發展規劃,這樣的規劃很難得到教職工的認同,又怎能將其落到實處呢?學校發展規劃的制定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制定發展規劃之前,校長要廣泛瞭解學校發展的歷史、辦學傳統以及全體教職工的內在需求,在此基礎上制定的發展規劃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變為全體教職工的共同意志。校長不要小看教職工的力量和智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為教職工謀福利,失去了全體教職工的信任,校長也許就應當下崗了。
第四,無論校長還是教師,都要學會控制自己,不要將不良情緒傳遞給教職工和學生。有的校長捱了上級領導的批評,回到學校後惱羞成怒,在全體教職工面前大發雷庭,將不滿情緒遷怒於他人,校長不願意捱上級領導批評,難道教職工願意挨校長的批評?工作做不好校長要承擔主要責任,教職工有什麼錯?還有一些老師可能是在家裡受了老婆的氣或者情場失意,來到學校後看學生沒有一個順眼的,於是將憤怒發洩到學生身上,輕則訓斥,重則打罵,試想這樣的人還有資格當老師嗎?
總之,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雖然有時候難以克服自身某些不良情緒,但要時常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千古訓言提醒自己,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為學生著想,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師德修養和教育藝術。
-
4 # 閻大嘴
孔子沒做到,但是清朝做到了。強加自己的意志給人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文化上大興“文字獄”!篡改孔子言論愚民!肉體上“揚州三日”“嘉定三屠”徹底把漢族衣冠制度摧毀!漢族從此一盤散沙麻木不仁!魯迅筆下的“藥”就是對清末社會最直接的寫照。
-
5 # 隨河入海
先來解讀《論語》公冶長第五中子貢和孔子的對話。
原文如下: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譯文: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別人。孔子說:賜,知易行難,這是你做不到的呀。
悟到推己及人的道理相對來說是容易的,在某件事情上做到也並不難,要始終做到這一點卻並不容易,這是孔子這樣說的重點之所在,可見知行合一之難,每日三省吾身之重要,
回覆列表
推己及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人若先將自己明白透了,世上一切物理人情,無不迎刃而解。
子貢想問孔子的,就是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說得那麼多,只要有一個重點或是關鍵的、普遍適用的原則,讓自己終身都可以照此原則去做就行了。於是,孔子便講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
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孔子對貢說這句話是另有一番深意的。因為子貢的才華很高,是孔門弟子中事業有成的一個“典型”:他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業的鉅子,而且在政治、外交上也都有傑出的才能。不過,越是才華高的人,越容易犯不能饒恕別人的毛病,往往看到別人的錯誤和過失就感到難以容忍。鑑於此,孔子就特意提醒子貢,務必終生奉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寬恕之道。
比如說,別人對一件事情的處理,常會使我們產生不痛快、不滿意的感覺。可是,假如換成自己去處理,也不見得能比對方做得更好,同樣會面臨批評和責難。
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個同樣普遍存在的簡單事實:孔子也是一個人,不是神,既然是人就會有缺點。我們自己一樣有缺點,因為我們僅僅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