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數

    明末擋住了清兵啊,山海關外多爾袞毫無辦法……

    重點是大明帝國沒法擋住農民軍……

    清兵入關後面對的是混亂無組織的南方明軍,加上反動漢族士紳的幫助,如魚得水……你看,除了鄭成功和李定國,哪還有啥像樣的抵抗……

    英勇的八旗+投降的精銳明軍+北方士紳的幫助+鬆散的南方漢人抵抗組織=大清的勝利

    突然發現我似乎並沒有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上面是原本答案,我再加點東西......

    首先,根據題主的定義,題主應該是問為何清軍入關後漢人抵抗力弱,但題主寫的明末就有點讓人糾結了......

    對於農業社會而言,無論是冷兵器時代還是火藥時代,人口的確是一項優勢,但那是生產力的優勢,對於農業社會而言,生產力很難在短時間內轉化為戰爭能力。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性造就其尚武風氣--就是說遊牧民族的生存壓力很大,其生產方式要求必須具備較高的武力值,當然入關後的八旗是咋樣的大家可以查資料......所以說在明末清初,軍人高度職業化的這段時間內,大明雖然無論何時對比後金經濟上總是佔優勢,但軍事制度的腐敗沒落無法令大明有效的將生產力轉化為戰鬥力--畢竟在明末,弓箭技術和戰術陣法高度成熟,火槍火炮滿街走,不經過有效訓練的老百姓,只扛著鋤頭上戰場能懟多少人......這段是從社會生產上,對應題目中“人口優勢”作出的分析......

    至於明末到底有沒有有效抵抗後金軍,這個是看個人看法的。如果你說後金佔領遼東,繞道山西,進軍中原如入無人之境,大明抵抗不能,從這個角度來說大明壓根沒法抵抗後金,皇太極純碎給你點面子就不跟你搶天下。但如果明亡是以崇禎上吊為標準,那麼明末這段時間內後金的所有軍事行動雖給大明造成重創,但仍沒法傷其根基,因為明朝廷一直沒有放棄組織對後金的反擊--儘管不太成功,且後金也沒攻入北京。就結果而言,大明不能說沒擋住後金,無論是後金自身原因還是明軍抵抗有力(關寧)......

    清軍入關後,原投降李自成的明軍再降清軍,加上之前投降的漢軍,漢人幾乎成為大清作戰主力--明朝廷徹底失去培訓職業軍人的資本

  • 2 # 飛哥說史

      在清兵攻入北京,順治軍臨天下之後,在南方曾相繼出現幾個殘明政權,歷史上統稱為"南明".明朝在崇禎自縊後尚且有很強的實力,可為什麼連偏安的局面都沒能維持呢?

      一,福王朱由崧,神宗孫,南明弘光帝,諡號孝簡皇帝 ,廟號明安宗(公元1644年6月至公元1645年6月)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攻破洛陽,福恭王朱常洵被殺。北京淪陷後,朱由崧逃往南京,被鳳陽總督馬士英會同江北四總兵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用盡各種手段,不顧多數大臣的強烈反對,強行擁立了昏庸無能的福王,號監國,後稱帝,年號弘光。福王本是一個只知享樂的典型的公子哥,曾自撰檻聯"萬事無如杯在手,一生幾見月當頭"他即位伊始就大肆選美,而朝政又為熱衷全力的馬士英,阮大鋮所把持,將主戰的正直大臣,如史可法排擠出朝廷.這一切都標誌著這個江南小朝廷不可能有所作為,不可能擔當起中興的重任。

      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軍在多鐸統帥下攻破揚州,史可法,黃得功捐軀,很快兵臨南京,之後多鐸和平接受南京,勳貴保國公朱國弼、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允爵、焦夢熊等,文臣王鐸、蔡奕琛、李沾、錢謙益等30餘人,出迎於郊,高舉輿圖冊籍,冒雨跪在泥濘的道路兩邊。這些從前滿口終義的可恥之臣終於都做了亡國奴.馮夢龍因此在《中興實錄》中發出了這樣的追問:“舉天下科甲,千百之眾,而殉難才二十人,其可怪也。” 那個朱由崧逃到安徽蕪湖被俘,被清軍押赴北京處死。

      就這樣第一個,也是最有可能(擁有淮河下游和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掌握著五十萬大軍)中興大明的政權在一幫宵小的內訌和主降的破壞下消散了.

      二,潞王朱常淓數日監國( 公元1645年6月)

      潞王幾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他比較賢明,當初史可法等人曾想擁立他,但被馬士英搶先一步.南京被攻破後,在杭州監國,這只是在<明史.張國維傳>提過一筆"南都覆逾月,潞王監國於杭州,不數日出降"他出降的唯一條件是----勿傷黎民.

      三,魯王朱以海太祖十世孫,監國(公元1645年8月至公元1655年)

      魯王政權建立後,控制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地,擁有浙中義師及原明總兵方國安、王之仁部,且憑藉錢塘江天險,曾匯兵合攻杭州。可是由於該政權同與它同時存在的隆武政權互相攻伐,不能一致抗清,而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其內鬥的結果就是---六月不戰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軍迅速平定浙東,魯王大臣張國維、朱大典、孫嘉績、王之仁等先後死,方國安、馬士英、阮大鋮等降清。魯王政權建立不到一年即告滅亡。

      在國家傾覆之時尚且不能團結一致,滅亡豈不必然?

      四,唐王朱聿鍵,太祖九世孫,南明隆武帝,諡號襄帝(公元1645年8月至公元1646年10月)

      崇禎九年,朱聿鍵率軍倡義勤王,卻被勒令回國,廢為庶人,幽之鳳陽,改封其弟朱聿鏌為唐王。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陷南陽,朱聿鏌遇害。崇禎十七年,北京淪陷,福王朱由崧立於南京,釋放了朱聿鍵。順治二年(1645)五月,南京被清軍攻破,朱聿鍵行至杭州,南安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等人擁立他為監國,立政權於福州,年號隆武。這個政權也是有一定實力的,可是掌握大權的鄭芝龍卻因為有大片土地而不願打仗,一味推延.順治三年七月,清軍攻下浙東浙南,即揮師南下。鄭芝龍暗中向清軍請降,撤兵到安平鎮。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和曾皇后被清兵所俘並遇害處是在福建長汀,當時準備前往江西贛州支援楊廷麟,萬元吉的贛南抗清鬥爭,隆武政權滅亡。

      唐王算是一位較為清明的藩王,剛即位就下詔親征,可是為鄭芝龍所挾制,終於難有作為, 這個政權也是因為內部的不統一,大臣的無民族氣節而失敗的.

      五,唐王朱聿粵,朱聿鍵之弟,南明紹武帝(公元1647年2月)

      唐王政權覆滅後,其弟朱聿粵被擁立於廣州,這個僅存在了四十一天的短命政權卻一直和同在廣東的桂王政權相互火併,結果被清軍輕易擊破.這又是一個因內訌而導致的悲劇

      六,韓王朱本鉉,南明定武帝( 公元1646年8月至公元1664年)

      李自成部將郝永忠(原名郝搖旗)為聯明抗清,推立他為帝,改年號為定武。韓王政權依因為農民軍的支援,先後活動於兩湖、廣西、四川一帶,與清兵相抗衡。公元1663年,農民軍進攻四川巫山時被清軍戰敗,郝永忠被俘殺。第二年,朱本鉉死。(其人到底存不存在,仍有爭議。顧誠《南明史》傾向為以訛傳訛之虛構人物,以 查繼佐之《罪惟錄 》啟其開端)

      這個政權堅持戰鬥達十八年之久,還是因為----屏棄前嫌,走向聯合.

      七,桂王朱由榔,南明永曆帝,諡號匡帝或出帝,廟號昭宗(公元1646年12月至公元1662年1月)

      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攻陷衡州,桂端王朱常瀛逃往廣西,順治二年,薨於蒼梧。其子永明郡王朱由榔繼位,順治三年(1646),於肇慶號監國,年號永曆。在南明諸多政權中這個政權是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大順,大西的農民軍殘部的加入.尤其是在順治九年,曾經屢敗清軍,收復廣西全境。接著北取長沙,東掃江西,收復二州16郡。抗清大業出現大好局面,可是隨著孫可望挑起內戰,攻擊李定國,在他被李定國擊敗後投降清軍,清軍趁虛而入,永曆政權被迫流亡.順治十六年朱由榔被緬甸人俘虜,順治十七年,清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抵達中緬邊境,緬人交出朱由榔,第二年(1661年)朱由榔死於雲南昆明,子嗣皆降。

      永曆政權興於團結,而敗於不團結,這個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八,靖江王 朱亨歅,監國

      朱亨歅為人仁厚,力主抗清,得到瞿式耜的擁戴監國,順治七年(1650)孔有德再次率清軍攻破桂林門戶嚴關,桂林守軍聞風而逃。朱亨歅與瞿式耜、張同敞都不願出逃,遂被清軍俘虜。不久,瞿式耜、張同敞被孔有德殺害於疊彩山風洞前,朱亨歅則被縊死於西門外民房中.

      九,淮王朱常清,南明東武帝(公元1648)

      唐王死後,在1848年春由鄭成功在南澳擁立其為監國。同年桂王政權成立,使節至,鄭成功奉為正朔,淮王取消監國及年號。

      十,明威宗太子(王之明),在安宗出降後也確實監過國(他發過一個文告,當然我對他的實際身份十分懷疑),

      1645年,福王政權封寧靖王,曾在鄭成功、鄭鴻逵軍中監軍,1664年到達臺灣,“督兵屯田,休養生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攻臺,寧靖王見大勢已去,遂將5個妃子(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召到身邊訣別:“孤不德,顛沛海外,冀保餘年,以見先帝先王於地下。今大勢已去,孤死有日,若輩幼艾,可自計也。”5位妃子節烈不讓鬚眉,聲淚俱下,表示“王生俱生,王死俱死”。遂先冠笄被服,同縊於堂。時間是同年六月二十六日。寧靖王見狀,悲痛欲絕,提筆在牆上寫下了一封遺書:“自壬午流寇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難閩海,總為幾莖頭髮,保全遺體……今已四十餘年,六十有六歲。時逢大難,全發冠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日,寧靖王將家中全部財物分送給鄰居,然後穿上大明寧靖王的朝服,將寧靖王的印綬交給降清的鄭克塽,再面向祖國大陸河山遙拜列祖列宗。有決命詩---艱辛避海外,總為數莖發。於今事畢矣,祖宗應容納。後自縊.

      南明諸王殉節者惟有寧靖王一人而已!史稱寧靖王"儀容雄偉,美須弘聲,善書法,喜佩劍,沈潛寡言,勇而無驕,將帥士兵鹹尊之."然而鄭氏卻未立其為帝,足見其割據建國之野心.

  • 3 # 愛特特的瓦瓦

    南明的實力能抵禦清軍的。

    這個結論歸功於明朝的制度。在明朝有三個首都——北京、鳳陽、南京。北京是皇帝住的地方,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而南京在朱元璋和朱允炆時期是首都,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把南京改成了陪都,保留了六部九卿等機構。在南京,六部九卿的什麼尚書侍郎這些官幾乎都是閒職,但兵部是個例外,南京兵部掌握江南以南的所有軍隊大全,所以即使北方失守依靠長江天險還是能抵禦清軍的。

    那為什麼南明會迅速滅亡呢?原因有以下幾點:1.崇禎帝沒有派太子去南京,正常明朝的太子都會去南京,因為有六部九卿,給太子歷練;2.明朝已經是氣數已盡、黨派林立,什麼東林黨、閹黨等等勾心鬥角,這是最主要的…

  • 4 # 葉上秋

    南明的實力是可以抗住的,首先,那麼滿清軍隊入關還不到二十萬人。再對比一下漢族政權,江北四鎮的軍力不容小覷,更何況還兼有鎮守武昌、擁兵數十萬的寧南侯左良玉大軍。即使到了南明後期,鄭成功在廈門一帶組織北伐,動輒還能有上十萬人的兵力,再從財力來說,雖然北方連年戰亂,已經殘破不堪,但是南方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尤其是江南一帶,明朝時期經濟高速發展,儲備了不少物資與財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客人租走保時捷新車,高速上定位突然消失,客人也失聯了,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