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源天馬行空

    當地人稱為"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據說已有約4000多年的歷史了。

    為了防止下雨時,水灌入窯洞,在地坑院中間挖有供存滲雨水之用的滲井;為了防止地坑院四周的積水流入院內,四周都砌有攔馬牆和青瓦房簷,攔馬牆的另一個作用是防止有兒童掉入地坑院內;為了防止雨水滲漏,窯頂還要在雨天后碾壓平整,同時村民們還可當作打穀曬糧的"場",一舉兩得。

    這是種古老的居住方式,年輕人當然不喜歡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人類居住從地下走向地上也是大勢所趨,加之地坑院佔地面積大,一座院佔地一般為1--1.5 畝土地,是現在農戶宅基地的3-5 倍。90年代中期,由於地坑院佔用土地過多,許多村子本著"退宅還耕"的要求,開始填埋地坑院,使地坑院這一民俗建築遭到極大破壞。

  • 2 # 使用者9413326454734

    我只是在火車上見過地坑院,沒有親臨現場,有點遺憾,這是中國古老的文化遺產。

    現在城市文化比這種古老的文化更有吸引力,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為了更好的前途,年輕人基本都選擇城市,而老人難捨故土願意留在家鄉。

  • 3 # 李曉鋒文藝創作

    這個問題我很有體驗可以回答的很好,我老家就是天井院,天井院裡基本上都最少挖一個大坑,上面口蓋著,下雨天了水都流到坑裡了,我們這裡叫滲坑,就是專門排水的。現在年輕人一般都不會住了,老年人住裡面冬天暖和夏天涼快,窯洞裡養人,年輕人要麼蓋新房子了或者買房子了,老人故土難離,所以現在只有老年人住天井院。

  • 4 # x辛雙成

    這種地坑居住方式,大部分是三面環土的土層結構較好的土坡為依靠。也有一面靠坡的,它的排水方式基本上還是統過由高到低的從一個方向排走,不過這類地區基本在黃土高原,缺水,地質對水吸收很快。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黨和國家投入了巨大物力財力,政府投入,鼓勵社會資金參予,住戶個人把所佔宅基恢復為耕地或林地變成買房錢。成塊城片的動遷到水,電,路較好,生存生活條件好的集鎮集中居住。有一部分老人故土難離,加上地坑(窖)的居住冬暖夏涼,所以仍有一部分老人不願離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井坊臻釀八號真假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