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技眼Te

    2006年5月,中國政府正式參與國際“人造天陽”計劃。什麼是“人造太陽”計劃?簡單說來,所謂“人造天陽”計劃就是建造“可控熱核聚變反應堆”的國際大科學合作計劃。什麼是核聚變?

    在超高溫環境中,原子外層的電子與原子核相互分離,各自獨立運動。裸體原子核的聚合物稱為“等離子體”。人造太陽就是超高溫“等離子體”發生核聚變,釋放出核能。

    問題在於,地球上沒有一種物理容器能夠容納上萬攝氏度的“等離子體‘。也就是說,用什麼容器容納”人造太陽“?假定有辦法包容”人造太陽“,那麼,在這個容器外面就可以無限地採集熱能進行發電,造福人類。

    上世紀50年代,原蘇聯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托克馬克“(Tokamak)裝置,把”人造太陽“關在”電磁籠子“裡面,其原理是:等離子體只能沿著電磁場運動,托克馬克裝置實質上就是一個電磁場封閉環路,讓等離子在這個閉環中高速運動,相互碰撞,產生超高溫實現核聚變。

    ”人造太陽“計劃打算在2016年把”人造太陽“的溫度提高到一億攝氏度,維持100秒,產生50萬千瓦的功率。人造太陽計劃,讓我們看到了人類清潔能源的光明未來。

    2019年6月5號的時候,國環流器二號M總體安裝工作在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啟動,裝置的主機線圈系統完成交付,環流器二號M裝置工程正式拉開序幕。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中國最大的超導托克馬克裝置,即是透過核聚變釋放能量,使其成為新的能源的裝備,而這個裝置也被稱之為“人造太陽”。

    此次新交付的主機線圈系統,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主機的核心部件之一,這證明了中國在核能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對於“人造太陽”的打造也是物理學最前沿的技術之一,中國科學家曾為此花費了半個多世紀來研究,如今終於有了重大的成果。中國的能源需求量巨大,“人造太陽”將對國家建設來說,非常有必要。

  • 2 # 科普大世界

    可控核聚變技術是如今世界各科技強國全力追求的技術,它被認為是當今可以預見的終極能源解決方案,中國合肥和成都都建造有可控核聚變技術研究裝置,不過這方面的裝置最大的技術最先進的當然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

    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是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它是一個超大型的超導託卡馬克工程,是為世界主要大國共同參與的一個國際合作專案,也是規模僅次於國際空間站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合作方為中國、歐盟、印度、日本、南韓、俄羅斯、美國七方共同參與建造,地點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舍。

    該裝置的吊裝是由來自中國中核集團中核工程歐洲公司、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的48名人員完成的,其起吊重量和安裝精度均打破了中國核能行業大件裝置吊裝的記錄。

    杜瓦底座是ITER託卡馬克裝置中最重要的核心裝置,它的安裝工作非常重要,技術要求安裝精度控制在2毫米之內,主要是杜瓦結構的安裝以及杜瓦結構和真空容器之間所有的系統安裝。吊裝安裝杜瓦底座,是該標段第一個重要工程節點,其安裝精度、進度均對主體結構及重要部件安裝產生重要影響,在安裝人員的通力合作下,吊裝工作圓滿完成,各項安裝工作均合乎標準。ITER組織總幹事伯納德•比戈在講話中對此次吊裝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因為太陽恆星產生能量的原理也是核聚變反應。理論上講核聚變不會產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的核輻射,不產生核廢料,當然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基本上不汙染環境,所以是一種十分理想的能源利用方式,該技術一旦成熟,人類在能源製造和利用方面將迎來劃時代的革命。

    參考資料:

    《介面新聞》5月29日文章《國際“人造太陽”開啟核心安裝工作,中企牽頭完成黃金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科大和港科大選擇哪個學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