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蒙古起源的問題基本上以“匈奴說”、“東胡說”、“白狄說”和“蒙漢同源說”為主。此外還有“突厥說”和“吐蕃說”。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東胡說”越來越佔據主流,這主要是得到了在於語言和DNA方面的支援。
上世紀二十年的一位蒙古青年。
第一、東胡的概念:
東胡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民族,早在西周文獻《逸周書·王會篇》中就有:
“東胡黃羆 山戎戎菽”。
黃羆,是一種毛色泛黃的熊,應該是棕熊。而戎菽,則是戎狄人種植的豆類。《逸周書》這句話是說:“向宗周朝廷進貢的特產中,有東胡的棕熊,山戎種植的豆類。”可見,當時人們不僅知道東胡的存在,而且還很清楚東胡與其他遊牧民族的區別。
秦漢之際東胡盛極而衰,一度曾經傲視北境的強邦東胡被冒頓單于帶領的匈奴打的七零八落。一些東胡部族被迫遷至他方以避鋒芒,如退居烏桓山的烏桓人和退居鮮卑山的鮮卑人,都是後東胡時代主要的部族。 魏晉之際鮮卑進擊中原,先後建立了建立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國等胡人邦國,最終由拓跋代國統一北方建立北魏,並融入中原文化成為漢人的一部分。 不過仍舊有一部分鮮卑人生活在故鄉,並發展成新的族群,其中就包括一個被稱為室韋的部族。
從君士坦丁堡到開京的所有文明都或多或少接受了蒙古時代的影響。
第二,語言上的證據:
而在鮮卑人的直系後裔錫伯族的書面語中本族稱呼寫作“sibe”,口語讀作“siwe”,與室韋相近。所以目前學術界不少學者認為鮮卑和室韋只是一個同一個詞彙的兩種音譯。
室韋中的蒙兀室韋部族見於《舊唐書-北狄傳》。是蒙古一詞的不同譯寫,先後還有“萌古”、“朦骨”、“萌骨”等不同的漢語翻譯。而“蒙古”之稱,最早見於《三朝北盟會編•煬王江上錄》。也就是說“蒙古”開始只是一個氏族或部落的名稱,後來才成為一個民族的共同稱謂。
一代聖君明宣宗 ,但不經意會被當做一位可汗。
第三,人類學上的證據:
說明一下,個人對人類學一直持保留態度,但在不違反常識的情況下仍然予以選擇性的相信。除了語言和文字上的證據可以證明“東胡-鮮卑-室韋”和蒙古的淵源,在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井溝子遺址所發現的東胡人遺骨也給出了這方面在DNA的證據。據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先生研究,透過人種學座標,說明東胡人群之後的鮮卑人群及近現代蒙古人群有很近的“高頻率”遺傳關係。
當然關於蒙古這一偉大民族的起源,近現代蒙古的民族主義者們則有另外的觀點,他們根據成書於17世紀的《蒙古起源》Erdeni-yin tobči的說法,認為成吉思汗在斡難河源自立為帝時曾言道:
“我如此瓊珍之必塔國也,歷經艱辛以成天下之中焉,當稱眾生至上之闊客蒙古乎!”
其中,所謂的“闊客蒙古”,也就是“青之蒙古”的意思。(中世紀的蒙古人以“青色蒙古”köke mongγol作為天下之中,南方是“紅色漢兒”ulaγan kitad,西方是“黑色吐蕃”qar_a töbed,北方是“黃色回回”sir_a sartaγul,東方是“白色高麗”caγan solongγod,凡此合稱作“五色四夷”tabun önggö dörbün qari。)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蒙古知識分子大多采納了這種說法,他們將mongγol(蒙古)理解為möngke(永恆)、γool(中心)兩個詞的疊加,意思就是“永恆的中心”,蒙古的意思也就是永遠的中央之國。
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蒙古起源的問題基本上以“匈奴說”、“東胡說”、“白狄說”和“蒙漢同源說”為主。此外還有“突厥說”和“吐蕃說”。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東胡說”越來越佔據主流,這主要是得到了在於語言和DNA方面的支援。
上世紀二十年的一位蒙古青年。
第一、東胡的概念:
東胡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民族,早在西周文獻《逸周書·王會篇》中就有:
“東胡黃羆 山戎戎菽”。
黃羆,是一種毛色泛黃的熊,應該是棕熊。而戎菽,則是戎狄人種植的豆類。《逸周書》這句話是說:“向宗周朝廷進貢的特產中,有東胡的棕熊,山戎種植的豆類。”可見,當時人們不僅知道東胡的存在,而且還很清楚東胡與其他遊牧民族的區別。
秦漢之際東胡盛極而衰,一度曾經傲視北境的強邦東胡被冒頓單于帶領的匈奴打的七零八落。一些東胡部族被迫遷至他方以避鋒芒,如退居烏桓山的烏桓人和退居鮮卑山的鮮卑人,都是後東胡時代主要的部族。 魏晉之際鮮卑進擊中原,先後建立了建立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國等胡人邦國,最終由拓跋代國統一北方建立北魏,並融入中原文化成為漢人的一部分。 不過仍舊有一部分鮮卑人生活在故鄉,並發展成新的族群,其中就包括一個被稱為室韋的部族。
從君士坦丁堡到開京的所有文明都或多或少接受了蒙古時代的影響。
第二,語言上的證據:
而在鮮卑人的直系後裔錫伯族的書面語中本族稱呼寫作“sibe”,口語讀作“siwe”,與室韋相近。所以目前學術界不少學者認為鮮卑和室韋只是一個同一個詞彙的兩種音譯。
室韋中的蒙兀室韋部族見於《舊唐書-北狄傳》。是蒙古一詞的不同譯寫,先後還有“萌古”、“朦骨”、“萌骨”等不同的漢語翻譯。而“蒙古”之稱,最早見於《三朝北盟會編•煬王江上錄》。也就是說“蒙古”開始只是一個氏族或部落的名稱,後來才成為一個民族的共同稱謂。
一代聖君明宣宗 ,但不經意會被當做一位可汗。
第三,人類學上的證據:
說明一下,個人對人類學一直持保留態度,但在不違反常識的情況下仍然予以選擇性的相信。除了語言和文字上的證據可以證明“東胡-鮮卑-室韋”和蒙古的淵源,在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井溝子遺址所發現的東胡人遺骨也給出了這方面在DNA的證據。據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先生研究,透過人種學座標,說明東胡人群之後的鮮卑人群及近現代蒙古人群有很近的“高頻率”遺傳關係。
當然關於蒙古這一偉大民族的起源,近現代蒙古的民族主義者們則有另外的觀點,他們根據成書於17世紀的《蒙古起源》Erdeni-yin tobči的說法,認為成吉思汗在斡難河源自立為帝時曾言道:
“我如此瓊珍之必塔國也,歷經艱辛以成天下之中焉,當稱眾生至上之闊客蒙古乎!”
其中,所謂的“闊客蒙古”,也就是“青之蒙古”的意思。(中世紀的蒙古人以“青色蒙古”köke mongγol作為天下之中,南方是“紅色漢兒”ulaγan kitad,西方是“黑色吐蕃”qar_a töbed,北方是“黃色回回”sir_a sartaγul,東方是“白色高麗”caγan solongγod,凡此合稱作“五色四夷”tabun önggö dörbün qari。)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蒙古知識分子大多采納了這種說法,他們將mongγol(蒙古)理解為möngke(永恆)、γool(中心)兩個詞的疊加,意思就是“永恆的中心”,蒙古的意思也就是永遠的中央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