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ong啦bong啦
-
2 # 走著聊著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維為鄧艾所敗。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與董厥上表後主劉禪,大致意思說姜維好戰無功,致使國力耗損,讓劉禪改封姜維為益州刺史,削其兵權。
姜維北伐曹魏多次,互有勝負。劉禪並沒有採納諸葛瞻的建議。
姜維的北伐真的如諸葛瞻所說的好戰嗎?是姜維吃飽了撐的嗎?
延熙二十年(257年),曹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在準南起兵反對司馬家族掌權,姜維趁關中空虛,率兵出駱谷,遇到魏將鄧艾抵抗。次年諸葛誕兵敗被殺,姜維才退兵。
從這次北伐來看,姜維每次北伐的大戰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尋找機會才下手,並非逞能的匹夫之勇。而從歷次北伐來看,大多屬於機動性的遊擊騷擾戰,屬於練兵。也是與好戰無關。
姜維北伐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最大一次失敗是與鎮西將軍胡濟約定兩路出兵,在上邽會合,但胡濟卻沒來,導致姜維單兵作戰,死傷慘重。
勝負乃兵家常事。姜維因兵敗被降職,後來又官復原職。那麼,國內疲憊,國力耗損和姜維有關嗎?
可以這樣說,姜維北伐的時候,蜀漢已經國力式微,各方面和曹魏的差距越拉越大。別的不說,先主劉備夷陵之戰讓蜀漢十幾萬大軍覆滅,致使蜀華人口銳減,要不是蜀漢有難於上青天的天險和丞相諸葛亮苦苦支撐怕早不行了。相反姜維北伐兩次大勝,先後破河澗,河關,臨洮等地,將大量當地人口移入蜀地。
蜀漢到姜維時期,人才調敝,小人當道。宦官黃皓建議劉禪廢掉姜維,想讓親信閻宇代替姜維統兵。姜維知道後讓劉禪殺了黃皓,劉禪勸姜維說黃皓是個小人,昔日費禕對黃皓恨得咬牙切齒,我感到很為難。你大人有大度就放過他。然後叫黃皓出來賠禮道歉。
事情雖然過去,姜維知道朝中很多人要麼依附於黃皓,要麼不敢仗義執言。姜維怕黃皓嫁禍於他,就去找秘書郎郤正問計。郤正建議他去沓中(今甘肅屬地)這個地方帶兵屯田,一可避禍,二可休養生息積蓄力量。
堂堂一個大將軍不敢待到成都,只好上表劉禪去沓中屯田(種麥)。想想單是這種情況下,姜維也得北伐不是。一旦不打仗,不鬧出點動靜,離開前線恐怕姜維也得身首異處。
次年(263年),鄧艾出奇兵千里奔襲,直逼蜀漢成都,諸葛瞻率兵於綿竹一線抵抗。戰前還說“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返。”
蜀大臣費禕生前節制姜維,每次讓姜維帶兵不過萬人,而姜維想收復羌地的願望無法實現。諸葛瞻的此番話,小編認為這就是諸葛瞻彈劾姜維的原因,他想掌握權柄來按自已的想法辦事。所以諸葛瞻嘆息自己人微言輕,不象當年他父親那樣宏圖大展,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諸葛瞻在蜀漢最後無人領兵的情況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況下,卻沒有想得到另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姜維,實在令人遺憾之極。
諸葛瞻本有可能打敗鄧艾的機會,黃權之子黃崇流著淚建議他於險要處先搶佔有利地形,諸葛瞻不予採納。自己用兵不當,招致兵敗以身殉國。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主要在於姜維數次北伐皆無果,更消耗了蜀國大量國力。
要知道蜀國這些家底都是諸葛瞻老爸嘔心瀝血積累起來的,但很有限,哪裡經得起姜維的這樣折騰。費禕說過(原話不記得了)大概意思就是,我們這些人的水平比諸葛丞相差好多,丞相尚不能北定中原,那我們這些人更加是痴心妄想了。所以當時蜀漢大部分人偏向於三足鼎力,不敢有其它妄想。
苟活或許可以延續,有延續或許就還有機會。諸葛瞻或許就是這想法,所以對姜維的激進看不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