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儒家、儒學和儒教是否是建立法制社會的最大阻礙?
4
回覆列表
  • 1 # 大成7101

    人的行為起源於心,心又分善心噁心,好的信仰可以滋養善心抑止噁心,心常存善念怎會有惡行呢!心有惡念怎會甘心去做善事呢!所以存善心的人是會自覺遵法守律,存噁心的人需要法律的威嚴和強力迫使他棄惡從善不敢惡行,終歸善道。

  • 2 # 老許76559

    一個好的信仰包括三觀正確,道德高尚,行為規範。對人有鞭策,有促進,是人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信仰不好,什麼壞事都能做出來。法律則是約束人的行為準繩,也是國家衡量人們行為規範與否的最高天平,一般不能摸碰。在人們社會行為中,一般都以德作為衡量是非的標準,用到法應該是極少。如果法用多了,就濫了,俗了,就保持不了法的嚴肅,神聖。所以一個文明向上的社會主要是靠道約束人們行為,而不是法。

  • 3 # 談道論德

    信仰,一般理解為認知的真理性。個人喜歡叫做,認知。不去叫什麼信仰!信仰,一詞帶有宗教感太濃。唯一性太強,一旦形成後,就會發展成排他性,霸權性。為我是真理唯一性的邪惡認知理解。不太好!所謂的真理,是要經歷史辯證的證明的認知真理。在全人類發展歷史的過程中,只有變化本身在不停的變化,是唯一不變的真理。謝謝。個人理解!

  • 4 # 老驥1954

    為什麼說人需要兩點約束自己:一是信仰(提供內動力;二:二是法律(提供外部約束)?謝邀問答這個問題。所謂的信仰就是人的後天的可塑造性,是人對理性的追求,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不同所在。實際上人對信仰和理性的追求,是每個人一生始終貫穿的現象。但是信仰有各種各樣的信仰,理性也是呈現多樣性的。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在不同國家,對信仰理的追求有著不同的主流趨向和指向的。這中間有的人的信仰社會理念與一個社會相合時,社會就相容。反之就要反對或限制這時就產生了外部約束這就是社會法制的外部約束。如果這樣看信仰與法制的話,無疑信仰理性與法律,確實是一個社會的對社會對人治理的基本手段管理,或者說是基本的理念。也可以說信仰理性和法律兩者對社會發展確實是相輔相成的。同時人們在一個社會里的成長髮展,信仰理性和法律意識確實也是相輔相成的,是重要的基本的兩個方面。

  • 5 # 文化產業IP

    法律是必須遵守的底線,信仰是追求的高度。人是社會動物,我們生活在社會集體中,需要一些規則去約束我們可以幹這個不可以幹那個,這樣的話既可以保證我們不去傷害別人的利益,又能保證別人不來觸犯我們的利益,我們就在這個底線上和平共處,一旦有人觸犯法律,就是在破壞人們的切身利益,我們大部分人又都是不自律的,所以需要有個執行者來執行,有法律的約束我們,來維護我們生存的底線,守住底線我們才能生存。

    信仰是內動力,這其實就是道德,也是一個人的追求。道德是這個層次的最低標準了,如果每個人都有道德,那麼人與人之間會和諧相處,一些老人跌倒了反訛人的事情會很少,碰瓷的事情更會變少。

    在高一個層次我覺得就是信仰,這個信仰可以是宗教信仰也可以是其他信仰,因為這個信仰在道德的基礎上會更加約束他。拿宗教信仰來說,如果是虔誠的信徒,比如基督教會講究與人為善,佛教會講究不得殺生珍愛生命,再者說道題目中的儒教儒學,我們取其精華是不會阻礙法制社會的建設的,儒家講究禮義廉恥,尊老愛幼,且做人目標是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試問這些不正是我們現在也在追求的嗎?所以我認為儒家不會成為法治的阻礙,現在任何觀念都不會成為法治社會的阻礙,法治已經是現代社會的基石,不會因為一家一派的觀念就會受到影響。

    相反如果這些觀念加以疏導,能夠夠好的促進法治社會的建設,同樣能夠完善人的發展。我們一生的精神也就是在底線之上不斷達到一個又一個的高度,追尋自己的信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不遜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