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世暢想

    曾國藩覆滅太平天國,立下頭功,並隨後遣散軍隊,頗有功成身退之義,那麼,慈禧太后為什麼隨後訓斥了曾國藩呢?

    這要從曾國藩對朝廷的奏報說起,攻克天京後,曾國荃向朝廷奏報:“幼天王積薪宮殿,舉火自焚,南京城內十萬太平軍皆被消滅,南京一役,圓滿成功。”

    而慈溪對曾國藩的訓斥是:“據曾國藩奏:洪福瑱積薪自焚;茫無實據!似已逃出偽宮。李秀成供;曾經挾之出城,後始分散;其為逃出,已無疑義。湖熟防軍所報斬殺靜盡之說,全不可靠。著曾國藩查明。”

    也就是說,洪秀全的兒子是失蹤逃走了,而曾國藩卻說他已經死了,朝廷認為曾國藩對太平天國餘孽斬殺淨盡的說法不可靠。慈溪怎麼知道的暫且不說,但這件事確實是慈溪訓斥實際的由頭。

    實際的由頭則複雜的多,這裡要從曾國藩的湘軍說起。

    1.湘軍的建立與裁撤

    咸豐二年(1852年)6月,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半個中國,朝廷從全國各地調集的八旗軍、綠營官兵已不堪一戰,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太平軍勢力的發展;同年11月,清政府命令曾國藩和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團練。

    咸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急於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曾國藩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這就是湘軍的來歷。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並對天京平民展開燒殺擄掠,當時的南京城被燒燬,平民死傷無數,南京人因而稱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為“曾剃頭”、“曾屠戶”,曾國藩隨後就地裁撤部分湘軍;同月,朝廷加封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同年八月,朝廷奏準曾國藩就地裁撤湘軍25000人,另有部分精銳編入朝廷水師。

    2.曾國藩為何要裁撤湘軍?

    許多人對曾國藩的印象有兩面:一是曾國藩的為人處世標榜聖人;二是曾國藩殺人放火惡貫滿盈。一些人覺得曾國藩只有一面是真的,其實,這兩方面在曾國藩身上確實是同時存在的,而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曾國藩對個人的道德要求非常高,在他創立湘軍之初,便想要打造出一支“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可是現實情況卻告訴他,他理想中的軍隊是不存在的,因此他不得不放寬了軍紀標準,轉而試圖以身作則來影響身邊的湘軍將領。事實上,曾國藩嚴於律己的行為並沒有感化身邊任何一位將領,反而是這些將領越來越貪得無厭,他們統領的軍隊正在變成老百姓的災難。

    倘若曾國藩尚在之時,湘軍將領們便開始擄掠百姓、爭奪財寶,那麼曾國藩離開之後,湘軍本身真的能被朝廷節制嗎?還是成為另一個太平天國?

    另一方面,曾國藩一直明白自己的身份,他組建湘軍名義上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照例在攻克天京之後就該解散了,慈溪的訓斥不單單是訓斥其謊報軍情,更重要的是想要試探、或者提醒曾國藩——朝廷對他的湘軍已經不放心了,要知道,攻克天京之後,曾國藩坐擁十幾萬大軍,且大軍之中山頭林立思想混雜,極易失控。

    有些人說,湘軍擄掠南京民眾之事得到了曾國藩的默許,藉此自汙名聲讓慈溪放心,這種說法也是有道理的,但這也同時給了曾國藩裁撤湘軍的理由。總之,朝廷不會放心一方大員擁有比朝廷更強的軍事實力,特別是慈溪這種權力慾望極高的當政者。曾國藩一開始便清楚這個道理,所以早在慈溪訓斥之前便已經開始著手解散湘軍,這一番斥責對他來說雖然稍顯多餘、但也覺不能沒有。

    綜上可知,慈溪訓斥曾國藩並非因其功勞不夠、所做之事悖逆,而是出於對曾國藩的敲打試探,其依據是曾國藩放縱部下劫掠且謊報軍功,而其目的是提醒曾國藩明哲保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福錢歲四個字的演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