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輕輕江

    吳站長講的那個“斯蒂旁克”在我們的膠東半島地區都叫它“斯蒂貝克”,四十多年以前,那些從舊中國過來的老司機都還在工作狀態,他們的嘴裡經常如數家珍的道出一串串古怪的汽車名字:道吉、順風(車標是個鼓起風帆的古船)、比爾克(別克)、雪夫蘭、斯蒂貝克、吉姆、華沙……青島是個有著半殖民地文化印記的城市,德華人、日本人都在這裡建設了他們的街區和教堂神廟等公共設施,抗戰勝利後美國的第七航隊也登陸這裡,並與南京政府一起受降日本侵略者。解放以後,軍管會的分管醫院工作的軍代表的座駕就是一輛1944年出廠的斯蒂貝克轎車(美國車,準確地說這輛1944年出廠的斯蒂貝克轎車,應該是由設在美國東北部的印地安納州的南本德的斯蒂貝克製造公司本部廠子生產的,因為那裡是斯蒂貝克兄弟從19世紀中葉從創立鐵匠鋪到生產小推車、馬車、直到電動汽車、汽車、裝甲車的總廠所在,雖然它也有幾個分廠,但那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了,這個公司於1966年倒閉了,存世的斯蒂貝克也成了真正的絕版老爺車!)

    這位軍代表是抗戰期間投筆從戎的醫科大學生,土豪的兒子,有時候自己開車辦公。主要是給市裡的領導或者來青島工作的上面的人物擔負保健使命。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給林副看過幾次病,回來向有關負責人彙報的原話:林怕風、怕光、怕看到樹葉晃動……在那個運動中被人無限上綱,差點兒要了他的老命。那個劇中說到了陳納德開的車,咱這邊的“司機”也是行政11級的高官了,而且是開著此車為國家的重臣當“太醫”的……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相當歷史時期內這都是一款地位很高的車啊!

    這個車的外形在抗戰後的民國諜戰劇中經常出現的,它的側檢視與圖3⃣️有八九分的相似,差在了後廂,後廂是圖2⃣️的模樣。這個圖2⃣️應該與圖4⃣️是同一輛車一一蘇聯的吉姆轎車,斯大林送給毛爺爺的就是這個牌子,只不過是軸距加長的車廂有三排座椅的位置(業內稱之為“大吉姆),其中第二排是與後排的大沙發對座的可以摺疊的。後來中國產大紅旗車的內設即來源於此。也可以這麼說,吉姆車的後備箱外觀是斯蒂貝克式的,這可是兩個東方大國的無首用車了。車的前臉有點兒圖1⃣️的影子。那款老美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出廠的車竟然引領了後三十年汽車外觀設計的潮流,不得不讓人欽佩!八十年代初,這輛近四十年的汽車趴窩了,發動機的凸輪軸斷了,於是修理廠的師傅要找外協加工企業“燒鑄鐵焊”予以修復。再往後人家也沒有招兒了,那個軸是“球墨鑄鐵”,並非一般的鑄鐵。我的一位同學在遠近聞名的軍工廠(專業研究和改裝軍車的)技術科,有關人找到了我出面,人家翻來翻去地看了一下說,中國目前還沒有在這方面用這種工藝,這車算是廢了!隔行如隔山,老美的材料和工藝當時就已經領先了我們四十年,人家都“老爺車”了,我們的汽車工業當時還是仿造的起步階段,現在的汽車已經滿街跑了,真正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又有多少呢?我們是製造業大國,這個定位對極了,我們要努力成為研發大國,不能夠老是跟在人家的後面當小弟!

    後記:本文中的這輛斯蒂貝克,因為一隻凸輪軸的斷裂而無法修復,只能向上級財政部門申請報廢,車輛的牌照、行駛證等交回交通管理部門。車輛由廢舊回收部門拖走,按照規定給了一百多元的賣破爛兒的錢,這是當時的制度使然。那輛汽車經過近四十年的歲月,外殼的鋼板、油漆、電鍍都是原車的,完好如初……當時與這輛車一起報廢的還有一輛1956年的華沙牌小轎車,它的車頂鋼板已經大面積爆漆了,鋼板鏽蝕的厲害。看來東歐國家的技術與發達國家也是有大的差距,當時我們在工業生產方面還是不如那些東歐“老大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孢子囊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