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凡夫張sir
-
2 # 辰州觀海
康熙下江南,是出於工作目的,工作基礎上的消費,是一種必然的開支,並且最終能收回投資成本的一種花費。
而乾隆下江南,是出於遊玩的目的,皇帝遊山玩水,花出去的錢當然也就花出去了,最終,錢花完了,乾隆死了,大清國走下坡路了。
-
3 # 西嶽頑石
當年滿清入關,本就屬於異族統治,所以不得民心,根基不穩,尤其是漢人,對滿清根本不是真心實意的俯首臣稱,各種反清勢力蠢蠢欲動。
而清廷一直對這些勢力採取高壓強硬的措施,剃髮易服,跑馬圈地,一時間激起了無數漢人的反抗。江南地區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就是明證,所以康熙六下江南,就是以大清天子的威儀,安撫籠絡江南地區的民心,特別是漢人士大夫階層。
再者江南地區河流交錯,水情複雜,河南、安徽、江蘇、山東等省經常爆發水患,康熙前三次南巡,主要目的就是調查水災,治理水患。他曾親臨現場巡視黃河和運河的河工,指出黃河下游洩水不暢,水位過高,是導致河水倒灌、清口淤墊、運河氾濫、下游水患的根源,並先後任命了靳輔、于成龍、張鵬翮等人為河道總督,負責治理黃河。
體察民情,整頓吏治也是康熙南巡的一大目的,江南地區歷來都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興盛之地,這裡士紳雲集,是宣揚滿漢一家親的理想之所。康熙南巡選了一大批優秀的漢族官員,贏得漢人士大夫階層的支援和擁戴,大大的鞏固了清廷的統治。
總體來說,康熙六下江南,能省就省,出行很低調,能不擾民就不擾民,並沒有給當地造成很大的負擔,遊山玩水都是捎帶的。可以說,康熙南巡用較小的成本收穫了豐厚的回報。
乾隆則不同,南巡名義上也是打著體察民情的幌子,實則純粹為了玩,為了個人享受。乾隆視他的爺爺康熙為偶像,處處向康熙看齊,可他做皇帝的素質比他爺爺差遠了。
乾隆就是一個迷之自信的敗家子,他最大的幸運是有一個老黃牛一般的老爹雍正,是雍正把一個滿清復活的清帝國交到了他的手上,讓他可以毫無顧忌的坐吃山空。乾隆六下江南的錢,全部來自於雍正省吃儉用,用拼命四郎的幹勁拼出來的家底。
別的不說,對比一下康熙南巡圖和乾隆南巡圖就會不難發現,相比乾隆南巡的排場,康熙真是太寒酸了。排場大一點也沒關係,誰叫人家是天子呢,而且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天子,關鍵乾隆不幹實事啊,南巡主要就是遊山玩水和選拔美色,江南地區為了伺候他老人家,勞民傷財,各省不是硬著頭皮,就是勒緊褲腰帶的跑前跑後。
乾隆每次南巡,光準備工作就要花兩年多時間,大大小小的行宮要建30多處,極盡奢華。所到之處,無非就是吃吃喝喝,遇到伺候好的官員,不管才德如何,一律加官進爵,各地官員摸透了乾隆心思,紛紛爭相效仿。
乾隆江南跑了六趟,總結一下,屁也沒幹,全都吃喝玩樂了。他這個人又好大喜功,臉皮厚的一米,芝麻綠豆的一點小事也可以吹噓成自己的功績,最終受害的還是老百姓。
所以,乾隆南巡的浮誇奢華與康熙南巡的埋頭苦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老百姓不傻,孰好孰壞一目瞭然,結果自然大相徑庭了。
-
4 # 昱尊
如果按套路總結,清朝皇帝下江南,總是可以總結出若干“歷史性的進步作用”的,但是若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後世負責的態度來說,所謂N下江南不過是封建獨u裁達到極致的體現,是帝王虛榮與享樂、專治與自大達到極致的體現,其對社會進步本質上沒有任何積極意義。隋煬帝也曾下江南,雖然勞民傷財,但至少給中華大地留下了大運河,而清帝南巡除了花費大量民脂民膏,最終什麼也沒留下,今人多貶煬帝,卻無人批清帝,也是漢人之哀,民族之不幸,華人之盲然!
回覆列表
兩人的目的大致相同,結果有些差異,在水利方面處理和善後都不錯。只是康熙的南巡相對低調,排場較小,耗費也相對較低,對於地方政府和百姓而言壓力要小,口碑要好。康熙更偏重於治國,個人功績得失心沒有乾隆難麼大,對於南巡地區造成的壓力較小。乾隆在除去治國理政目的之外,還有個人的遊玩目的,有點兒好大喜功,南巡排場大,時間久,給地方政府和百姓壓力較大,雖然還免除了江南的一些賦稅,但是就南巡花費和給地方造成的壓力而言,還是產生了不良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