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糾正一下,是“因糧”政策,而不是“囚糧”政策。這兩項政策分別是由盧象升和孫傳庭提出來 的,主要就是為了解決明末時期朝廷最要命的錢糧問題,這兩項政策初始階段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動了絕大部分人的“蛋糕”。兩項政策最終的失敗,與崇禎皇帝的急功近利和搖擺不定有關,但同樣與朝中大臣們的自私自利密不可分。

    △崇禎帝朱由檢

    “因糧”變“均輸”

    崇禎年間,外有後金虎視眈眈,內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再加上氣候原因和各種天災,真可謂是內外交困。此時的朝廷已經極為窘迫,相對於缺錢來說,更要命的是缺糧,抵禦外敵、平定內亂需要糧食,賑濟災民、撫卹百姓同樣需要糧食,但朝廷卻根本拿不出來。

    △頭疼的朱由檢

    當時的情況是,朝廷府庫極為窘迫,民間百姓餓殍遍野,但那些腦滿腸肥的官紳們卻多有餘糧,他們利用各種稅收漏洞逃避納糧,在天下大亂之際更是哄抬糧價,寧可糧食爛在自家糧庫中,也絕不願意拿出來為國分憂。崇禎六年(1633年),對此深有體會的盧象升便想出了一個辦法,這便是“因糧”政策。

    所謂的因糧政策,其實就是對富人進行加徵,具體執行辦法是:凡是繳納賦稅在五兩以下的農戶,並不加徵賦稅,而對納稅五兩以上的富戶,則按照財產的多寡,進行不同程度加徵糧稅。盧象升擔任宣大總督時,便狠推“因糧”政策,一度解決了軍隊用糧問題,這令崇禎極為興奮,當即開始全面推廣。

    原本“因糧”政策雖然對官紳們的利益有所觸動,但畢竟官員們仍然可以利用自己的權力進行逃避,因此阻力並不大。但在崇禎十年(1637年),這種情況卻發生了惡化,急功近利的崇禎為了儘快平定內部叛亂,崇禎下令加徵二百八十萬兩“剿餉”,這令那些官紳們頓感肉疼。

    於是乎,在楊嗣昌等大臣的鼓譟之下,崇禎大手一揮,“因糧”變成了“均輸”,也就是不分貧富,全部一起加徵。如此一來,本就處於生死邊緣的百姓們更沒了活路,走投無路的他們只能選擇跟著造反,這使得農民起義勢力頓時大漲。

    “清屯充餉”無疾而終

    朱元璋創立衛所制,採取軍屯的方式,解決了朝廷軍隊的糧餉支出問題,一度實現了朱元璋所說的“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然而到了明朝中後期,隨著衛所軍官們大量吞併軍屯,使得依靠軍屯為生計程車兵們失去了生活來源,衛所制開始逐漸走向崩潰。

    △李自成

    崇禎九年(1636年),孫傳庭出任陝西巡撫,在缺糧少兵的窘境下,孫傳庭便想出了“清屯充餉”的措施。也就是將軍隊屯田全部收回來,將屯田所得全部充作糧餉。

    △孫傳庭

    孫傳庭高舉“祖制”大旗,號稱“地不容失一畝,糧不容失一粒”,在收集了陝西所有土地卷宗之後,開始按照卷冊瘋狂的收取軍屯土地。然而清理軍屯無異於捅馬蜂窩,侵佔軍屯的本就是各級官員將領,而他們又往往牽扯著更高的官員。結果,孫傳庭不講任何情面,在幾乎得罪了滿朝文武的情況下,用了三年時間,幾乎收回了所有的軍屯土地,並清理出四十五萬兩白銀。

    之後,孫傳庭靠著清剿來的錢糧,重新招募士兵,又組建出了一支勇猛無比的秦兵。孫傳庭憑藉著這些重新恢復鬥志的秦兵,先擒高迎祥,後敗李自成,一度將席捲天下的闖軍逼入了絕境。然而很快,孫傳庭用鐵血手腕換來的弊端就來了,在因平亂戰略得罪了崇禎帝之後,被他得罪的滿朝文武頓時落井下石,孫傳庭因而被關入大牢,“清屯充餉”政策也就這麼無疾而終了。

    更可悲的是,盧象升和孫傳庭兩位能臣干將,就因為這兩條政策而得罪了眾多官紳,最終落得個兵敗被殺、戰死沙場的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鳳球嘜吉士粉放在家裡用,做一般的點心之類的食物,做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