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扣毛
-
2 # 墨菲斯托一
因為編劇沒學過化學
古時候的毒藥主要是三氧化二砷,就是砒霜,是不會和陶瓷或石頭反應的。
按照這些腦殘編劇的設定,毒藥不會腐蝕輩子而會腐蝕地上的石頭,那麼成分只能是酸,因為陶瓷杯子成分為矽酸鹽,不與酸反應,石頭上碳酸鈣,與酸反應。
然後說是什麼酸,首先不可能是濃酸,因為有味或者畢竟容易看出來。所以必須是稀酸,如果是稀酸,那麼沒什麼大事,因為人的胃液中稀鹽酸的ph=1,本身就是酸性的,除非是稀硝酸,但是硝酸有味。
所以都是一幫腦殘編劇沒學過化學
-
3 # 夢露居士
在很多電視劇裡,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個人端起一杯酒,不小心灑在了地上,頓時生出很多泡沫冒起一股白煙,大家驚呼:有毒!
看到這裡,只想讓人罵編劇腦殘,毒酒又不是碳酸飲料,又不是濃硫酸,怎麼會起泡冒白煙呢?
其實,這是錯怪編劇了,把酒撒到地下鑑別毒酒的方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可謂歷史悠久。
《左傳》記載,晉獻公的寵妃驪姬想陷害太子,便在太子獻給晉獻公的酒肉中下毒。晉獻公以酒祭地,地面立刻隆起一個小土堆,把肉給狗吃,狗死,給太監吃,太監死。於是太子就被賜死了。
《三國演義》寫,太醫吉平把毒下曹操的藥中,想毒殺國賊曹操。不料曹操早知他的陰謀,將藥潑在地上,地磚迸裂。
可見,現在的編劇只是繼承了古人的傳統而已,而且古人的腦洞可大多了。
事實上,古人並沒有靠譜的鑑別毒藥的方法——出了用人或動物試毒。出於對未知的厭惡,便想出了撒地試毒的腦洞。還有什麼滴血認親、守宮砂鑑別處女等等,都是同樣的道理。
-
4 # 密探零零發
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看到作為主角一般都帶有主角光環,在敵人想要以毒酒暗害他的時候,總會因為各種原因最後將杯中的毒酒撒在地上,隨之就會有絲絲煙氣冒出,主角恍然大悟,大吼一聲:“有毒”,而自己就倖免於難,繼續浪。那麼,這毒酒裡主要成分是什麼呢,為何會冒出絲絲煙氣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倆探究古代毒酒的那些小秘密。
古代的毒酒一般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別名鶴頂紅,無臭無味,外觀為白色霜狀粉末,故稱砒霜。在常溫下是很穩定的,在135℃昇華,221℃轉變成單斜晶系。而將砒霜放入常溫的酒中,無色無味,滿足了暗害他人隱秘的目的,萬萬不可能出現倒在地上冒煙的現象。
退一萬步,既然毒酒倒在地上的時候可以冒煙,那麼在酒杯的時候,也一定會冒煙才對,如果是這樣的話,還會有誰會喝下毒酒呢?古代的毒酒不是雪碧,也不是硫酸,之所以出現毒酒倒地上冒煙的現象,一切源於影視劇的編劇的藝術加工,以此來形象地表現毒酒有毒,使主角倖免於難,否則就演不下去了,直接去領盒飯了。
綜上所述,古代的毒酒作為暗害對手的利器,一定是隱秘的,不可能像影視劇裡那樣倒在地上就冒煙那麼高調。各位,你們說呢?
回覆列表
那都是假的!
古裝劇裡:女主一把把酒打翻,酒滋滋冒煙,男主:哇,毒酒啊,多虧你救了我,我要娶你。
現實:女主一把把酒打翻,酒慢慢滲進地下,男主:你傻*啊,喝口酒你就撒瘋啊?
你看,只有前一種才能稱之為古裝劇,後一種是家庭倫理劇。所以古裝劇套路上都是這麼拍的。
實際上古代製毒水準底下,氰化物他們見都沒見過,應用最廣泛的是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這東西除非攪拌在特殊溶劑裡,普通狀態就是無臭無味的,不然豬頭三才肯喝。
撒到地上就起泡,還起的滋滋滋滋的響,那不是砒霜,那是濃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