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露sunshine
-
2 # 曉言永語
我的家鄉在河北昌黎。曹操《觀滄海》“東臨碣石”的碣石山腳下。
我的家鄉大年初一先是家族內互相拜年:早上起來,子女給父母拜年,如有孫輩,也一起帶上。早飯後,本家族內的晚輩到長輩家裡拜年,以前這都是要磕頭的,然後長輩會給晚輩包紅包。晚輩也要給長輩帶糕點、酒之類的禮物。
家族內拜完年,兄弟們會“組團”,媳婦兒們也“組團”,給村裡的長輩拜年。這不需要帶禮物。家家都會準備很多花生、瓜子、糖果,通常是來一拔,走一拔,家家戶戶都絡繹不絕。鄉情非常濃厚!
到了中午,各回各家包餃子,吃餃子。
初一下午,是去姥姥家,給姥姥、姥爺、舅舅、姨拜年。
初二,通常是女兒回孃家。姑爺給岳父岳母拜年。
如果我的女兒結婚了,我就會在初一下午去姥姥家拜年,初二就在家等女兒和姑爺回家。
初三之後,就進入“互吃”階段:家族內和姥姥家的親戚們都互相請客。每天吃一家。時間需要大家在過年前進行協商,通常是年長的先定日子,大家依次排。有時候正月十五之前都安排不完。沒關係,正月十五都在自己家吃,十六繼續。
這種請客,會把男女雙方的親屬都約在一起,場面非常熱鬧,年味十兄,親情味十足!
我的家鄉過年拜年就是這樣。
-
3 # 曉說觀天下
我家鄉河北,拜年習俗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給長輩磕頭拜年。
當然,小時候磕頭拜年還是蠻開心的,大家一起磕,然後都有壓歲錢拿。
那時候 ,真怕跪久了,站不起來。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壓歲錢對我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不可能我磕個頭,老人們就一定給我能買一臺IPAD的錢。
磕頭拜年價效比越來越低,於是越發越堅定磕頭拜年是陋習無疑。
後來我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去世後,我不再給任何人磕頭拜年。
當然,我結婚生子做了長輩以後,也沒人給我磕頭,怕是這個習俗要失傳了吧。
之所以有這個習俗,還要深挖背後的生產力和社會關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傳統中國的小農經濟是基於家庭或者說家族為生產單位的。
1、種地手藝的傳承來自於長輩;2、土地做為不動產,也繼承於長輩。
所以在傳統中國,尊重長輩不光是主流價值觀的體現,也的確是實際生活的需要。
磕頭拜年,就是一種表達對長輩的尊敬,天地君親師。
隨著產業升級,社會精細化分工,傳統中國的家族,作為獨立生產單元的形式,被堅船利炮和舶來品洋貨打破了。
一個家族都在土裡刨食,還頂不住人家一臺拖拉機的工作量。
因此磕頭拜年習俗的基礎——家族關係,越來越薄弱,甚至有些佛系小青年根本不出來串門拜年。
-
4 # 洪一刀2
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關娘(乾孃)!意思是:正月初一日,兒子向父母拜年,當然包括祖父母,如果同宗相鄰,也是要拜的,還要拜祖年(祭祖)!初二就是向外戚長輩拜年了,如岳父母,舅父舅媽,外公外婆等。初三初四再去拜認的乾孃乾爹!初五以後應該是同輩之間走動了,一般初七初八就結束了(現在人們時間觀念很強,基本上初五,年就拜完了)!過去去拜年,往往要在對方家裡吃一頓飯,現在喝一杯茶(或酒)就告辭了,呵呵,簡直是神速!
回覆列表
記憶中的過年是母親不停地忙碌,製作各式各樣的菜,我們徽州的鍋子中有很多講究,尤其是必須有豆腐包和肉圓等最費事費時。我們有初一不拜年,安靜初一的講法。拜年,一般是初二開始走動,父母告訴我最多的是輩分,要敬長輩,拜年時當然少不了三道茶,分別為清茶,甜棗,澆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