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名源堂中醫大掌櫃

    民以食為天,胃腸乃健康之本。胃腸是人體最大也是最主要的營養基地,若患了胃腸病,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或久治不愈,會引起胃腸黏膜糜爛、潰瘍、穿孔,甚至癌變,現胃腸癌的患者越來越多。同時,還可導致體內毒素堆積,使人體免疫力下降,產生系列嚴重的併發症,正可謂“胃腸有病,百病叢生”。

    當今社會,胃腸疾病患者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年輕化,尤其是那些飲食不規律、應酬過多、菸酒過度、工作緊張、壓力過大的人更易患胃腸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僅中國就有1.2億胃腸病患者,其中中老年人佔到70%以上。世界上每年死於胃腸病的人數在1000萬以上。

    胃腸病的常見症狀有乾嘔、噁心、嘔吐、噯氣、燒心、打嗝、反酸、吞酸、口乾、口苦、口臭、口腔潰瘍、胃脹、胃痛、兩脅疼痛脹滿、食慾不振或多食易飢、腹脹、腹痛、腸鳴、洩瀉、大便糖稀、便秘、脫肛等,消化性潰瘍患者還可見嘔血、黑大便等,胃癌患者晚期可伴貧血、消瘦、面白無華、疲倦乏力等惡病質表現。

    胃腸疾病歷來被醫家視為疑難之症。中醫著眼於患病的“人”,而西醫則著眼於人患的“病”。中西醫學在治療胃腸疾病方面各有優勢,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其中透過現代檢測手段發現有明確的器官損害者如消化性潰瘍、胃癌等,歸屬器質性疾病,西醫學一般採用針對區域性病灶直接拮抗的方法如手術切除、放化療等,只要發現早、治療及時,療效還可以,如能結合中藥調理,療效會更好。但部分胃腸疾病,透過各種先進檢查手段,均找不到器質性病變的證據,但卻有打嗝、噯氣、胃部灼熱、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噁心、嘔吐等上消化道症狀,或腹脹、腹痛、便秘、腹瀉、便秘腹瀉交替等下消化道症狀,或上下消化道症狀重疊出現,這屬於功能性疾病,佔相當大的比例,西醫學往往缺乏針對性的治療方法,而中醫學可依靠辨證論治,運用中藥和非藥物療法來治療,療效很好,且能有效防止病情惡化或癌變。

    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預防和捍衛胃腸健康?名源堂中醫館胃腸病資深專家蔣士生教授認為:“六經為川,腸胃為海。”如果將腸胃比喻成蘊含豐富物質的大海,而人體的經絡就像大地上的河川一樣,將腸胃的營養物質輸送到人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發揮著滋潤濡養的作用。所以說,胃腸乃健康之本。要預防胃腸疾病,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合理飲食。《黃帝內經》提倡“食飲有節”。《素問 ·痺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食物吃多了,腸胃就會受到傷害。孫思邈在《道林養性》中說:“常欲令如飽中飢,飢中飽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吃七八分飽”。且日常飲食中要注意三種搭配:粗細搭配,以粗為主:葷素搭配,以素為主:酸鹼搭配,以鹼為主。飲食宜清淡,要少油、少鹽、少糖,不要吃得過鹹,少吃油炸、煙燻、醃製食品和辛辣刺激性食品等。

    其次,要適當運用食療。中醫有“藥食同源”的說法,平時可用藥粥或藥膳養生,如果配置合理,使用得當,對於胃腸疾病的預防、輔助治療及病後康復,是有一定益處。如薏米粥,薏米不僅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溼、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而且它是穀物的一種,有利於腸胃的吸收,對那些身體常覺疲倦乏力、大便經常溏滯不爽的人,效果明顯。

    再次,要注意飲食起居的規律。現代社會,很多人一天忙忙碌碌,吃飯、上下班、休息沒有規律,時間一長,疾病自然就會找上門來,尤其是胃痛、胃脹等,雖然偶爾的疼痛和飢餓感忍一下就過去了,卻不知這時候胃腸病正在悄悄襲來。因此,一定要合理飲食,戒菸限酒,調節工作節奏,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保持平和的心態,儘量避免吃對胃黏膜有損傷的藥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每天都覺得自己活不久,身患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