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在每年6月21日前後(2019年夏至日為2019年06月21日,星期五,陰曆五月十九)。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屬於“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夏至前後,地球位於遠日點附近,執行的速度稍慢,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在北半球的時間比在南半球長8天,因此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漫長一些。“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由於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瞭解太陽執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執行的週期。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人們看起來太陽在星空中每一回歸年自西向東執行一週。太陽在星空中移動的路線叫做黃道。用黃經表示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規定太陽黃經每變化15度叫做一氣。古代曆法以太陽曆二十四氣配陰曆十二月,陰曆每月二氣:在月初的叫節令,在月中以後的叫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令,雨水為正月中氣。“二十四節氣”分十二節令和十二中氣。有時也通稱為節氣,即通常說的二十四節氣。又因一回歸年=365.2422太陽日並不是整數,所以不能固定,所以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一般都在12月,3月,6月和9月的21或22日,相差一天左右。“二十四節氣”四季為序:
春: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夏至在每年6月21日前後(2019年夏至日為2019年06月21日,星期五,陰曆五月十九)。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屬於“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夏至前後,地球位於遠日點附近,執行的速度稍慢,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在北半球的時間比在南半球長8天,因此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漫長一些。“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由於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瞭解太陽執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執行的週期。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人們看起來太陽在星空中每一回歸年自西向東執行一週。太陽在星空中移動的路線叫做黃道。用黃經表示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規定太陽黃經每變化15度叫做一氣。古代曆法以太陽曆二十四氣配陰曆十二月,陰曆每月二氣:在月初的叫節令,在月中以後的叫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令,雨水為正月中氣。“二十四節氣”分十二節令和十二中氣。有時也通稱為節氣,即通常說的二十四節氣。又因一回歸年=365.2422太陽日並不是整數,所以不能固定,所以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一般都在12月,3月,6月和9月的21或22日,相差一天左右。“二十四節氣”四季為序:
春: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