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曾國藩兄弟們“國”字輩的由來,要先了解一下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華人在取名時,經常會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來區別同一個家族的不同輩分。同輩人名字,往往有一字相同,這個字,叫“字輩”,用於加強感情聯絡,明確長幼尊卑,這是受宗法制影響的。
字輩是一部完整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個家族的印記。廣東梅州五華、河源程氏四十個字輩為“國家傳世德,理學必宗先,孝支宜為則,崇文作善元。燕翼富強本,知書萬道全。品行銘高潔,昌興起俊賢。”透過字輩可以把兩個不認識的人團結到一塊兒,可以使陌生人之間產生突如其來的親切感,更能夠增強各群體間的凝聚力。
曾國藩乳名寬一,讀書時取名子城,字居武,後改字伯涵,自號滌生。曾國藩先後二次改名,才有了現在廣為人知的姓名。
第一次是進入弱冠之年,曾國藩自己改號“滌生”。他在日記中寫道:“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抒發了曾國藩棄舊圖新,發奮自強的理想與信念。
第二次是道光十八年(1828),28歲的曾國藩在會試中第38名貢士,不久後又在殿試中三甲第42名同進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他又一次改名以立志,將名“子城”改為“國藩”。曾國藩改名立志,意指把國家放在自己的心裡,想成為國家的藩籬,為國家建功立業,而且之後的曾國藩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在曾氏家族中,曾國藩兄弟是“傳”字輩,其派名分別為傳豫(國藩)、傳晉(國潢)、傳謙(國華)、傳恆(國荃)和傳履(國葆)。他們兄弟選取的這個字輩,即是根據廣東梅州五華、河源程氏四十個字輩訣“國家傳世德,理學必宗先……”來的。
後曾國藩改名後,一展報復,弟弟們都很尊敬他們的大哥,他們名字中的“國”字是追隨曾國藩而起,同時他的幾個姐妹也都叫國蘭國蕙等。
字輩是姓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將它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下去。
講曾國藩兄弟們“國”字輩的由來,要先了解一下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華人的字輩華人在取名時,經常會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來區別同一個家族的不同輩分。同輩人名字,往往有一字相同,這個字,叫“字輩”,用於加強感情聯絡,明確長幼尊卑,這是受宗法制影響的。
字輩是一部完整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個家族的印記。廣東梅州五華、河源程氏四十個字輩為“國家傳世德,理學必宗先,孝支宜為則,崇文作善元。燕翼富強本,知書萬道全。品行銘高潔,昌興起俊賢。”透過字輩可以把兩個不認識的人團結到一塊兒,可以使陌生人之間產生突如其來的親切感,更能夠增強各群體間的凝聚力。
曾國藩二次改名曾國藩乳名寬一,讀書時取名子城,字居武,後改字伯涵,自號滌生。曾國藩先後二次改名,才有了現在廣為人知的姓名。
第一次是進入弱冠之年,曾國藩自己改號“滌生”。他在日記中寫道:“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抒發了曾國藩棄舊圖新,發奮自強的理想與信念。
第二次是道光十八年(1828),28歲的曾國藩在會試中第38名貢士,不久後又在殿試中三甲第42名同進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他又一次改名以立志,將名“子城”改為“國藩”。曾國藩改名立志,意指把國家放在自己的心裡,想成為國家的藩籬,為國家建功立業,而且之後的曾國藩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兄弟從兄“國”字輩在曾氏家族中,曾國藩兄弟是“傳”字輩,其派名分別為傳豫(國藩)、傳晉(國潢)、傳謙(國華)、傳恆(國荃)和傳履(國葆)。他們兄弟選取的這個字輩,即是根據廣東梅州五華、河源程氏四十個字輩訣“國家傳世德,理學必宗先……”來的。
後曾國藩改名後,一展報復,弟弟們都很尊敬他們的大哥,他們名字中的“國”字是追隨曾國藩而起,同時他的幾個姐妹也都叫國蘭國蕙等。
字輩是姓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將它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