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袍袖一抖

    每個人都有多重人格,只是受教育和信仰的關係,其中一種比較突出,而這比較突出的就是人的性格。

    少數人收到不同與常人的遭遇,所以性格不定。在正常人看來這少數人有些奇怪,有些多重人格,有些瘋狂。

    所以沒有所謂的多重人格,如果你硬是要看到自己所謂的多重人格,那就看你的人生觀和正常人一不一樣,你看待對錯的觀點和正常人一不一樣,你的信仰和正常人一不一樣。

    這世界沒有正常人和不正常人,只有大多數人和少數人。

  • 2 # 半山樵書生

    人格,一般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質,或是人的性格。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其實不用刻意去想弄明白自己有沒有多重人格,那是給自己找麻煩苦惱。只要知道,絕大多數正常人都是有雙重人格,甚至是多重人格的就行了,雙重乃至多重人格,並不一定是什麼了不得的壞事。

    這個問題我已經答過了呀,怎麼還有人來邀請?好吧,想答得更好更專業一些,可翻遍了《醫學心理學》《管理心理學》《殘疾人愛情心理》都沒有找到可以直接作證據的部分,反倒是《農業推廣學》中,有貧困地區農民對新技術的心理,態度能夠直接反映出人格的雙重性。說實話,西方弄出來的心理學,就是晦澀難懂難學,幹abc巴巴的無趣極了,遠不如咱們祖先傳下來的詩詞歌賦,成語典故,俗語諺語等等講道理妙趣橫生,很好懂。不信嗎?舉些能夠反映雙重,多重人格(心理)的例子。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想去天庭看看是哪年哪月,又怕高處很冷,又覺得不是在地上人間,這種"前怕狼,後怕虎",左顧右盼,思前想後,猶豫不決的矯情心態,不就是雙重人格的表現嗎?

    李清照有詞描寫小姑娘怕見,又想看陌生人:"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閨中少婦不識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

    "欲語淚先流","又哭又笑","喜怒無常","欲拒還迎,欲擒故縱"。

    "相忘於江湖",卻掛於心間。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高興得哭了",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這是陰陽對立統一,而又互相轉化,正是哲學中"量變到質變,矛盾對立統一,而又互相轉化"的意思。

    依據哲學"辨證唯物主義",任何事物內部都存在矛盾的兩面,人性人格中有好的善良的進步的勇敢的一面,也有壞的邪惡的怯懦的一面,只是看具體時間具體情況哪一面更佔優勢罷了,正如佛家所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人格有兩重乃至多重,很正常。

    舉個實際例子:1996年在羅布泊遇難的探險家餘純順,就是一個典型的雙重人格的人。說了這麼多,只為了說明:"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可以同時存在於同一個人身上。濟公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外表"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瘋,他笑我癲,一把扇兒破"(歌詞),經常不愛洗澡,內心卻是善良無比,懲奸除惡,扶危濟困(歌詞"哪裡不平哪有我"),也很有才華,能夠跟丞相猜謎作對聯,能隨時隨地唱出富含哲理的詩歌來。

    世界上絕對單一人格的人很少很少的。有雙重,乃至多重人格根本就不是啥問題,不用擔心,大多數人都有起碼的"良心",外部還有道德,法律等諸多社會規範的制約,乃至強制管理,一般出不了啥事的。真覺得自己有心理問題,去找心理醫生進行諮詢干預吧。

    最後,玩個心理測試,同樣是來自雜誌«青年心理諮詢»1996年第12期的。樂一樂就好,別太認真跟自己較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郭德綱作為主持人能打多少分?睿智幽默的人是不是能加分,和汪涵比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