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l06

    朋友不多,知己難求。

    界限感即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彼此的尊重。人的精力有限,這個世界又有太多的選擇牽扯眼球,想要完全瞭解自己尚且困難,更別說輕易瞭解別人。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很多時候你推心置腹的物件,轉身就成了對你惡意攻擊的元兇,所以交友需要謹慎。對於可以信賴的朋友也是一樣要分清距離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太近會彼此妨礙產生嫌隙,太遠又容易疏忽彼此相忘,所以把握“度”很重要,需要考驗一個人的大智慧。

    如果不分清親疏遠近,對於你來說可能要在維持關係方面顧此失彼疲於奔命,同時對朋友也是困惑,畢竟圈子無法完全隔離獨立,與所有人親近會讓風評口碑下降,間接影響關係。

    其實人生到最後,朋友十餘人,知己兩三個,足夠快慰平生。

  • 2 # 木耳小棧

    關於界限感,我認為是要分的,不但要分,還要真正意識到,並真正的去區分。

    1,淺層的區分

    前幾天聽了一段美文,主播說人跟人相處,更多的是靠感覺。聽完,如醒湖灌頂。對啊!人與人相處,不就靠感覺嗎?不就是看舒不舒服嗎?

    無論是青春期的那句: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也懶搭理你。還是長大後的那句:多和與你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對生命的負責,對生命的不浪費。

    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簡單的人,都在用著好與不好,舒服不舒服這一簡單的標準在區分著人與人的界限。

    2.近距離的區分

    去年過年的時候,發小跟我聊天聊到一個問題,問女兒能不能在媽媽家長住,妯娌之間要怎麼想處才好。

    我當時覺得,小住可以,長住的話就不太好了。發小不以為然,她說,可以住的,管好自己的嘴就行。怕就怕那種動不動愛管閒事,動不動就參與到嫂子或弟媳的夫妻感情裡去,沒有界限感。

    她說這話時,我感覺到自己的臉有點微微發燒……好像我就挺愛管閒事的…當然,我參與更多的是嫂子與父母之間的相處,偶爾自我感覺良好好為人師般在中間做一些調劑。

    雖然目前嫂子對我的評價還算良好,但發小的話還是無意中提醒了我,適當的界限感或許是更好的人際潤滑劑。

    3.深層次的區分

    她跟我聊親情,聊她與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讓我評判一下他父親是個什麼樣的人。基於她所有的傾訴,我說,有點偏執。

    在她的傾訴裡,她的父親年事已高,重男輕女,且對與過去的一些事總是不能很好地釋然,見面必訓斥。她問,要怎麼面對這樣一個父親?作為一個看重親情的女兒,無論見與不見,她都是異常苦惱的。

    我很無奈,對於這樣的親情,我也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後來,我特意去諮詢了一個比較博學,對佛學有些研究的微友。他的原回答是,站穩自己的邊界,不讓他們(父母)的觀念侵入自己的課題。同時也不用試圖去改變他們(父母)的觀念。分清課題很重要。自己的事自己決定,自己負責,不是自己的的事情,不會去期待。

    他的話,讓我想起了自己,早些年,我也苦惱於與父母的相處。並且那個時候,我以為就我們家是這樣的,所以特別苦惱。後來認識一為心裡學老師,他說,我們自己要去成長和完善自己。父母的成長和完善只能靠他自己。

    相比之下,我比那朋友幸運的多,我父親還不算太老,身上也有很多優點,勤勞孝順,更重要的事他愛學習,所以這些年,他的改變,可以說,我看在眼裡,自愧不如。

    你看,無論是從心裡學的角度,還是從佛學的角度,我們都應該有一定的邊界,認清自己的課題,專注於自己的成長和修行,才能讓生活更融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裝定製有哪些品牌更上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