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這個說起來,其實是祖制,也就是祖宗規定。

    簡單來說,皇帝身上的任何事情都是國家機密。是不可以洩露的。就像後來的同光之死一樣。清官方就是不敢說明真正的死因是什麼。

    清朝皇帝每道菜吃三口也算是命苦了。碰上自己喜歡的菜不管有多喜歡,就算自己是皇帝,吃完第三筷子,就算自己沒有下旨意,旁邊的宦官也會把那道菜撤下去,皇帝就是乾瞪眼也沒用。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皇帝的口味,口感讓外人不知道。就算真的有什麼人想要毒殺皇帝,從御膳房下手就很難了。因為上菜的過程可以說是很繁瑣的。做完菜後,也不是趁熱馬上上桌,先等菜涼了。涼了以後,讓專門試吃的人試毒。

    等試毒的人吃下去後過了一段時間,看他還是活蹦亂跳的,證明菜裡沒下毒。才可以端上去給皇帝吃。

    後來的慈禧老佛爺那句,今天還是沒有什麼好菜啊。很可能就是這種規定的存在。

    不過話說回來,每道菜真能讓皇帝吃一口也不錯了。一隻燒雞從做出來到全盤倒掉,很可能皇帝連一筷子都沒動過。

  • 2 # 石頭說歷史

    “菜不過三口”的意思是古代帝王在用膳時,吃每道菜都不得超過三口。負責監督工作的是皇帝的貼身太監,如果他看到皇帝吃哪道菜超過了三口就會把菜撤下,然後這道菜一連半個月都不會出現在餐桌上。

    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保持皇帝的權威。皇帝吃飯不僅是吃飯,要體現與眾不同,體現自己的權威。那麼如何體現權威呢,就是要保持神秘感。如果皇帝對著滿桌珍饈只對一兩道菜感興趣,那麼皇帝就和大臣、老百姓一個樣子了,落了俗套。

    二是為了安全。這安全又分兩點,個人安全和社稷安全。個人安全很好理解,就是怕別人知道了自己的喜好,然後藉機下毒。但預防下毒的手段有很多,比如銀針和嘗膳太監,一般來說端到餐桌上的御膳是很安全的。為了社稷安全則是怕大臣知道了自己的愛好,讓別有用心之人有機可乘,藉機邀寵,導致小人當道,吏治敗壞。

    皇帝把喜好暴露出來確實不是一件好事,很多奸臣會利用皇帝的這個“弱點”投其所好。比如天啟皇帝喜歡做木工,魏忠賢就專瞅天啟做木工的時候讓他批閱奏摺,皇帝正在興頭上,哪裡有心思批奏摺,於是就全依了魏忠賢的意思,魏忠賢得以權勢熏天。

    當然,“菜不過三口”只是和群臣宴會時的表面工作,清朝皇帝都有小灶。而且皇帝的口味喜好,貼身太監心知肚明,會讓小灶備好食材,隨時待用。而皇帝私下裡想吃什麼隨便點,根本沒人阻攔的。

  • 3 # 且聽清風吟

    華人在創造繁文縟節上還是不遺餘力的,這個“菜不過三口”主要是清朝皇帝。我認為主要從一下幾個方面出發的。

    1.首先肯定是要顯示出我們天朝上國的皇家威嚴了,皇帝一天兩膳,晚上再來點點心。每頓膳不下100道菜,每個菜輪不上一口就吃飽了。這是我們這些喝酸奶舔瓶蓋的平頭百姓無法體會的。

    2.主要是考慮到皇上到飲食安全問題,一道菜皇帝如果吃了第二口,基本上幾個月內就見不到這道菜了,如果吃了三口,那這道菜就永遠說拜拜了,主要是不能讓別人知道皇帝到喜好,從而對皇帝做不利對事情。

    3.對於皇帝生活對節制。其實皇帝並不是個美差,雖然坐擁天下,可是渾身上下都被浩如煙海的皇家規矩所束縛。如果你不聽,那可都是你祖宗定的規矩,那你就成了個昏君了。所以皇帝的基本生活,吃,穿,還有臨幸哪個妃子都是要受到節制的,畢竟就算是皇帝從小養尊處優也消滅不了人類本身的劣根性,貪婪性。如果私生活都無法節制,那怎麼能控制天下呢。

    說到這裡,我用力的扒了兩口剛點的黃燜雞米飯。其實想想生活在現在也強過過去的帝王家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面引子發麵,面卻沒有發起來,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