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蘿蔔紅11

    1.宋朝並沒有大勝,在那個時候雙方是屬於拉鋸戰,互有勝算。

    2.宋朝的皇帝除了趙匡胤之外都有點慫,宋真宗差不多是被寇準壓著上了前線,其實內心是很害怕,能花錢消災是希望花錢買和平。

    3.燕雲十六州都在遼的手上,宋朝基本上沒有養戰馬的地方,而在那個時候,騎兵都算一個現代移動的裝甲車,來去快速,宋朝那邊根本沒法杜絕遼的騷擾。

    4.打戰都是打錢的,人跟物力的損耗都是很大的,所以檀淵之盟,每年給遼30萬貫歲錢,刨除主權的問題來說,宋朝是合算的。

    5.按照條約來看,當時並不屈辱,因為他們算是兄弟結盟。

    最好去看下歷史,不要簡單的被某些人引導。

  • 2 # 鳴沙古今

    這裡說的應該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公元1044年, 遼國入侵宋境,宋真宗親至澶州督戰,北宋贏得對遼作戰的勝利。然而,宋卻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後世人多有疑問,既然宋朝大勝遼國,為何不乘勝追擊,反而與遼議和,並簽訂了一個不平等的屈辱條約?

    停戰議和,和平來之不易

    宋真宗與遼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主要原因是: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說到底,宋朝和遼打來打去幾十年了,都不想打了,就議和了。然而,以勝利之師議和,宋朝卻要每年向遼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就有點讓人琢磨不透了,打贏了你說不想打了,乘勝議和還可以理解,可是居然還要給別人賠銀子布匹,這究竟是為什麼?這就要說到宋遼之間的歷史問題了。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親征太原,滅了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形勢一片大好。隨後,宋太宗勵兵秣馬,先後兩次進攻遼國,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都遭到失敗,後一次徵遼時還被遼軍打得丟盔棄甲,帶傷逃回汴京,久治不愈,於第二年去世。所以說,先皇宋太宗如此文治武功,尚不能在對遼戰爭中取得勝利,最後還搭上了性命,作為後輩的宋真宗自詡才能不及父親宋太宗,因此,是不願意也有點不敢與遼打仗了。

    歷史恩怨,皆因關南之地

    況且,遼國不斷騷擾大宋是有原因的,其根源就是因為關南之地。原來在周世宗柴榮時,奪了遼國關南之地,就是後周周世宗徵遼時打下來的三州:即寧州、莫州、瀛州,因為宋繼承了後周的地盤,所以遼國認為關南之地是他們的,要歸還他們,但宋朝吃到的肉怎麼能吐出來?堅決不肯,於是遼國調集重兵,誓要與宋朝一戰。兩軍經過多次交戰,互有勝負。這一打就是二十多年,長期的戰爭造成百姓流離失所,農業生產荒廢,經濟凋敝。

    御駕親征,澶州之勝

    公元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更是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本來是要避戰南逃的,最終是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才親至澶州督戰的。皇帝親臨城頭指揮,宋軍士氣為之大振,大勝遼寇,並且射殺了遼蕭太后之弟蕭撻凜,主將陣亡,女強人蕭太后已無心再戰。

    最終遼提出議和,宋真宗也想見好就收,於是雙方議和,但是在和談的過程中,遼國又拿關南之地說事,宋真宗也擔心雙方再起干戈,但又不能歸還遼國土地,畢竟是祖上打下來的江山,遂提出向遼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條件,算是一個折中的辦法,打消了遼國對宋土的覬覦之心。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後,宋、遼在百年裡沒發生過戰爭。沒了邊境問題,少了戰爭,從此宋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中原出現了自唐後少有的繁榮。

  • 3 # 黑百影視

    說的應該是檀淵之盟吧?

    當時御駕親征的宋真宗,實在宰相寇準的半脅迫下到達澶州,雖然遼兵兵臨城下,堪堪抵擋。宋真宗只想及早抽身,不遠再處於前線以身犯險。主張談和,不想興兵。

    當時主和派大臣居多。王欽若為首,碩大集團,一見澶州小勝,便想以此為本,去談條件。想不到擴大戰果,乘勝追擊。

    宋當時無名將可用。文人掌兵,是宋朝一大特色。紙上談兵者多,恐懼求和者多,善於用兵者微。不具備北伐條件。

  • 4 # 換個視角看歷史

    宋遼之戰中,北宋的戰略目標其實只是為了收回燕雲十六州,以當時北宋國力和戰略方向,並不具備主動進攻遼國腹地的實力,加上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調動大軍出征有著很多繁瑣的機制制約,因此決定了北宋只要達到自己的戰略目標即可。

  • 5 # 語文老師的歷史課代表

    首先,分析宋遼的實力,兩國之間是拉鋸戰,宋大勝遼國也是一時的,並不存在壓倒性的優勢,如果有這個實力,早就滅國了。其次,所謂屈辱條約應該指的是《澶淵之盟》吧,怎麼說呢,宋遼合議之前,軍事衝突一直不斷,都不能一戰乃至數戰滅國,這仗打的勞民傷財,不能以戰止戰。於是乎有了《澶淵之盟》的簽訂。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之後百餘年宋遼和睦。這些錢比起戰爭消耗,簡直不值一提。以極小的成本換來百餘年來的安定環境。而且我們知道,宋商業發達,宋需要一個安定的周邊環境來大力發展經濟。就像我們現在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一樣。正是由於三十多年的安定的周邊環境,我們才能埋起頭來一心搞發展。才能強大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呂氏春秋中的成語故事原文加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