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公子煮酒悟史話

    中國傳統社會的運轉需要人才和官僚隊伍,而科舉制則是封建社會後期官僚選拔的基本途徑。國家機器運轉得好壞,主要看官僚隊伍的整體素養和執行的機制。學者王亞南認為稱“科舉制是支援官僚政治高度發展的槓桿之一”,科舉制可以製造官僚,控御著其他政治制度體系,所以是核心性的政治制度。

    在古代人才選拔體系上,漢代有察舉制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有九品中正制,隋唐時期便出現了科舉制,這是個一脈相承、不斷髮展、持續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也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從政治史的角度來考察科舉制,中國政治自隋唐之後由門閥政治進入了官僚政治,中國社會由門第社會邁入了科舉社會,自此社會底層人透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時代來臨了。到了宋代,科舉制形成三級構架:地方的解試、中央的省試和殿試,考試體系逐漸完善、穩固。到如今,我們所經歷的考試,包括研究生,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個體命運、促進了社會發展、推動了民族復興。

    基於科舉制的發展歷史和當時社會的客觀環境,我們來考察蘇軾為什麼做官。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為抑制武官力量,採取“重文輕武”的策略,提升文人也就是讀書人的地位,加之當時科舉制度已經完善,當時的歷史環境不容許蘇軾不優先考慮讀書從仕。

    蘇軾有一首詩《夜夢》,內容如下:夜夢嬉戲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計功當畢《春秋》餘,今乃粗及桓莊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鉤魚。意思是說:晚上夢見自己小時候貪玩兒的事,父親對學習監督得很嚴格,按照學習計劃,當天本來應該讀完《春秋》,結果才讀到桓公、莊公部分,不及全書的三分之一。因此擔心父親檢查家庭作業,所以總感到提心吊膽,好像嘴裡掛了魚鉤的小魚一樣焦慮不安。我們要知道蘇軾的家庭是個典型的小康之家、耕讀之家,家裡有豐富的藏書,蘇軾從小就在書香中侵染,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讀書從仕是必然選擇。也許這正如《教父1》中所說:一個人只有一個命運。

    在現實當中,科舉中試者也有實際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 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只要進入仕途,便可迅速實現命運轉換,就有政治權力、經濟利益作為回饋,這本身也是一筆合理的投資。

    當下,每年都會有公務員考試,都會掀起一股報考公務員的巨浪,為什麼?都是基於歷史發展的趨勢、所在的客觀環境和現實。

    蘇軾在做官方面沒有好運氣,但是他在詩詞文章書畫方面照耀千古,不愧為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身上包含的豪放、自信也足以繼續鼓勵後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2 # 山民視角

    蘇軾去當官,應該有多方面的原因,整理如下,僅供參考:

    一,蘇軾是文豪,熟讀四書五經,對論語中的“學而優剛仕”深有感受,古人對於學得很好的都想去當官,也許是受到古人的影響。

    二,蘇軾的父親蘇洵未曾為官,但擅長政論,理解為對政治與官場有濃厚的興趣,應該也是很想當官而苦於仕途不暢,把自己未竟心願期望兒子去完成,所以督促兒子去為官。

    三,古代人講究衣錦還鄉,光耀門楣,受人尊敬與朝拜,甚至一人為官,雞犬升天,如自家為弱勢的家族可以揚眉吐氣,免受他人欺凌。

    四,自隋朝煬帝之後開八股,把文人考試侷限於八股文中,所學內容很難用於其它工作,除了教書和當官之外,別無他路,而當官的收入是其他行業望塵莫及的,為錢當官就不難理解了。

    五,蘇軾文章精彩,稱大文豪,考試之後受到主考官歐陽修之賞識,有才之人惺惺相惜,歐陽修指引提攜也是一方面。

    ……由於理解有限,您認為還有什麼原因,請不吝指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家如何做出美味秘製鱈魚?如何辨別真假鱈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