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農開拓者

    在我們農村生產和加工的農副產品都有優勢,種出來的,養出來的包括手工藝品。在市場上都是比較有優勢的。

    鄉村振興條件下的農業,除了政府對農業的支援和保護外,發展農民為主體的、組織起來的農業以及特色農產品、融合市場需求才是農民的理想選擇。其中,發展特色農產品是鄉村產業興旺的必然要求。

    常看到一些“特色”農業失敗的案例,其實那不是任何意義的特色。白菜花變成綠菜花、圓西瓜變成方西瓜、滿世界推廣種植瑪咖不是任何意義的特色。那些把新品種、新技術當成特色農業的認識是對特色農業缺乏認識的表現。特色農業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憑藉獨特資源條件所形成的具有獨特產品品質以及特定消費市場的特殊農業型別。特色農業是天時地利人和在農業生產上的具體反映。不可替代和複製是其重要特徵之一。

    1.特色農產品主要表現為地域特色。

    其他地區或不能生產、或產品品質不能保障、或成本過高,使得該農業型別在特殊區域保持著獨特優勢。具體說,發展特色農業要突出三個特色:

    第一,突出環境特色。綠水青山可以透過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實現向金山銀山的轉變。一些地區自然環境優越,汙染較輕或無汙染,具有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的先天環境條件。

    第二,突出物種資源特色。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豐富的珍、野 、稀 、名、特物種資源,是發展特色農業的寶庫。這些資源具有不可複製性、不可替代性,是特色農業的重要基礎,很多地理標誌產品就是以特殊物種資源為條件的。

    第三,突出氣候特色。特殊的氣候特色不僅造就了特色物種,也形成特色產業型別。比如河谷熱、壩區暖、山區涼、高山寒的立體氣候,形成了多樣化的地方土特農產品優勢。氣候特色不僅可以生產特色農產品,還可以透過氣候差、季節差獲得市場空間。以“瞎指揮”為特徵的產業結構調整,往往是把一個想當然的品種拿過來到處複製,只能帶來大範圍的風險和損失。

    2.特色農產品還表現為文化特色。

    特色文化融進特色農業形成了獨特的農業特色產品,如桑蠶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麵食文化、桃文化、梨文化等是大家熟悉的農業文化型別。此外,還有耕作制度和農業景觀文化,如稻魚共作生態文化、迴圈農業文化、旱作文化、水田文化、梯田文化等都可以成為特色產業的重要內容。在民族地區,特色農業還表現為民族文化,如民族紡織、印染、特色手工藝等。這些特色產業具有極強的地方性或民族性,不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複製的,因此具有了不可替代的特色。

    3.如何做好特色農產品。

    過去我們發展鄉村產業有個誤區,就是不顧客觀條件一味強調“做大做強”,過於重視量的增長,結果產量上去了,品質下來了,導致產品過剩。“穀賤傷農”是農民增收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發展特色產業要遵守做精做強的原則,要在“特”字上下功夫,不盲目擴張面積和產量,要“少而精”“精而強”,不靠數量取勝,而靠品質、靠特色取勝,這符合國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也符合農民增收的需要。

    事實證明,城市生活從食品類到手工藝品都離不開農村的優勢農副產品。面向城市消費群體,滿足消費者特殊需要,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增收問題。這就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一方水土可以養活一方人,關鍵在於我們能否看到這方水土的價值併發揮出農產品優勢.

  • 2 # 楊記33

    鉤藤退虛熱,高血壓都可用到,農民不講醫生考證,就取用,什麼都不用制,找對直接用,就是專業,不象人有證的人講到天花亂墜添亂複雜得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上流傳一句話說什麼“三不娶”,為什麼會有三不娶,怎麼由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