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北伐的背景是,宋朝已經基本統一中國,急於收復北方的幽雲失地。
979年,宋軍攻克太原,滅亡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宋太宗決定乘勝進攻遼國控制下的幽州,結果在高梁河之戰中慘敗。高粱河戰後數年,遼軍多次南下進攻宋朝,都被宋軍擊退。多次的防禦作戰勝利,宋軍重新恢復了對遼作戰的信心,但也讓宋朝高估了自身軍隊的戰鬥力,北伐收復幽雲再次提上議事日程。
此時,遼景宗已死,剛剛即位的遼聖宗耶律隆緒年幼,由蕭太后主政,而蕭太后的情夫韓德讓受寵。宋朝錯誤的認為,遼國內政不穩,是宋朝出兵的好時機。其實,遼國風俗,並不把這種“姦情”當成一回事,遼國內部很穩定,蕭太后的執政能力也很強。
在輕敵和情報失誤的情況下,雍熙三年正月,太宗釋出《北伐諭幽州吏民詔》,北伐正式開始。宋朝幾乎出動了所有的精銳部隊,共計禁軍二十萬人,分三路北上。
宋軍東路以曹彬為主帥率軍十萬出雄州,計劃經涿州向幽州挺進。中路田重進部從定州出發,進攻戰略要地飛狐。西路以潘美為雲、應、朔等州都部署,楊業為副帥,率兵出雁門關,進攻雲、應、朔等州。中、西兩路軍合計也有十萬兵馬。
宋軍的作戰計劃為:東路軍重兵集結於雄州,但並不急於進攻,只是囤積糧草兵器,製造聲勢,吸引遼軍主力於幽州地區,使其不敢輕易西援;水軍虛張聲勢,做出將在渤海灣登陸的假象,迫使遼軍抽調兵力防守平州海岸地區;中路軍攻取飛狐,截斷幽州地區遼軍向西增援的路線;西路軍攻取雲、應、朔等代北各州後,向東與中路軍匯合,向幽州進發;此時東路軍北上,與西路軍兩面夾擊,一舉殲滅遼軍主力,奪取幽州。
從紙面上看,宋朝的戰略計劃相當完美,但是在執行中卻出了大問題。開戰之後,中、西兩路宋軍表現出色,順利完成戰略任務。雲、應、朔諸州及飛狐、靈邱、蔚州都被宋軍攻克,遼軍節節敗退。不料,此時東路宋軍按奈不住,北上攻克涿州,與遼國耶律休哥所部形成對峙,結果因為後勤不濟而被迫退回雄州,並被遼軍追擊而遭到不小損失。退回雄州的宋軍本應持重緩行,但是諸將知曉西路進展順利,急於搶功,主帥曹彬制止不住,於是宋軍再次北上涿州。
此時遼國主力已經在幽州集結完畢,耶律休哥採取先以騎兵騷擾,疲勞宋軍,後以主力衝擊的戰術,宋軍此時再次出現後勤不濟的問題,在岐溝關被遼軍追擊而慘敗,宋軍死亡數萬人,東路軍徹底潰敗。孤掌難鳴的中、西路軍也不得不撤退,西路軍副帥楊業也在掩護民眾撤退時戰死。
從作戰計劃和過程看,宋朝本來是有勝機的,但因為東路軍盲動和後勤不濟而失敗。那麼失敗就是因為東路宋軍不遵從安排,擅自出擊嗎?
其實根源還在於宋朝防範武人的國策。宋朝為了防止再現唐朝藩鎮割據的禍患,實行兵無常帥的制度,唯恐武將在軍中有威望。曹彬雖為都部署,其實對部下約束力有限,宋軍軍紀渙散。而且,曹彬曾經被人誣告謀反,宋太宗也不調查,就罷免了曹彬的樞密使職務。雖然此事後來得到澄清,但曹彬本人在軍中的威信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為了避嫌,曹彬在軍中更不敢行使主帥的權力,結果制止不了軍中諸將的浮躁盲動。
限制武將的政策還導致宋軍後勤補給制度的低效。為了防範武將,宋朝軍隊沒有自己的後勤保障系統,所有的物資都集中在文官手中,由中央統一呼叫,效率低下,與軍事行動脫節。雍熙北伐中,東路軍第二次攻下涿州又因缺糧退卻時,數萬運糧民工還滯留在岐溝關。此類問題並非完全是技術原因,與宋軍後期管理制度的不良有很大關係。
雍熙北伐的背景是,宋朝已經基本統一中國,急於收復北方的幽雲失地。
979年,宋軍攻克太原,滅亡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宋太宗決定乘勝進攻遼國控制下的幽州,結果在高梁河之戰中慘敗。高粱河戰後數年,遼軍多次南下進攻宋朝,都被宋軍擊退。多次的防禦作戰勝利,宋軍重新恢復了對遼作戰的信心,但也讓宋朝高估了自身軍隊的戰鬥力,北伐收復幽雲再次提上議事日程。
此時,遼景宗已死,剛剛即位的遼聖宗耶律隆緒年幼,由蕭太后主政,而蕭太后的情夫韓德讓受寵。宋朝錯誤的認為,遼國內政不穩,是宋朝出兵的好時機。其實,遼國風俗,並不把這種“姦情”當成一回事,遼國內部很穩定,蕭太后的執政能力也很強。
在輕敵和情報失誤的情況下,雍熙三年正月,太宗釋出《北伐諭幽州吏民詔》,北伐正式開始。宋朝幾乎出動了所有的精銳部隊,共計禁軍二十萬人,分三路北上。
宋軍東路以曹彬為主帥率軍十萬出雄州,計劃經涿州向幽州挺進。中路田重進部從定州出發,進攻戰略要地飛狐。西路以潘美為雲、應、朔等州都部署,楊業為副帥,率兵出雁門關,進攻雲、應、朔等州。中、西兩路軍合計也有十萬兵馬。
宋軍的作戰計劃為:東路軍重兵集結於雄州,但並不急於進攻,只是囤積糧草兵器,製造聲勢,吸引遼軍主力於幽州地區,使其不敢輕易西援;水軍虛張聲勢,做出將在渤海灣登陸的假象,迫使遼軍抽調兵力防守平州海岸地區;中路軍攻取飛狐,截斷幽州地區遼軍向西增援的路線;西路軍攻取雲、應、朔等代北各州後,向東與中路軍匯合,向幽州進發;此時東路軍北上,與西路軍兩面夾擊,一舉殲滅遼軍主力,奪取幽州。
從紙面上看,宋朝的戰略計劃相當完美,但是在執行中卻出了大問題。開戰之後,中、西兩路宋軍表現出色,順利完成戰略任務。雲、應、朔諸州及飛狐、靈邱、蔚州都被宋軍攻克,遼軍節節敗退。不料,此時東路宋軍按奈不住,北上攻克涿州,與遼國耶律休哥所部形成對峙,結果因為後勤不濟而被迫退回雄州,並被遼軍追擊而遭到不小損失。退回雄州的宋軍本應持重緩行,但是諸將知曉西路進展順利,急於搶功,主帥曹彬制止不住,於是宋軍再次北上涿州。
此時遼國主力已經在幽州集結完畢,耶律休哥採取先以騎兵騷擾,疲勞宋軍,後以主力衝擊的戰術,宋軍此時再次出現後勤不濟的問題,在岐溝關被遼軍追擊而慘敗,宋軍死亡數萬人,東路軍徹底潰敗。孤掌難鳴的中、西路軍也不得不撤退,西路軍副帥楊業也在掩護民眾撤退時戰死。
從作戰計劃和過程看,宋朝本來是有勝機的,但因為東路軍盲動和後勤不濟而失敗。那麼失敗就是因為東路宋軍不遵從安排,擅自出擊嗎?
其實根源還在於宋朝防範武人的國策。宋朝為了防止再現唐朝藩鎮割據的禍患,實行兵無常帥的制度,唯恐武將在軍中有威望。曹彬雖為都部署,其實對部下約束力有限,宋軍軍紀渙散。而且,曹彬曾經被人誣告謀反,宋太宗也不調查,就罷免了曹彬的樞密使職務。雖然此事後來得到澄清,但曹彬本人在軍中的威信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為了避嫌,曹彬在軍中更不敢行使主帥的權力,結果制止不了軍中諸將的浮躁盲動。
限制武將的政策還導致宋軍後勤補給制度的低效。為了防範武將,宋朝軍隊沒有自己的後勤保障系統,所有的物資都集中在文官手中,由中央統一呼叫,效率低下,與軍事行動脫節。雍熙北伐中,東路軍第二次攻下涿州又因缺糧退卻時,數萬運糧民工還滯留在岐溝關。此類問題並非完全是技術原因,與宋軍後期管理制度的不良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