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寺廟裡那種十幾米高的大佛是怎麼做的,具體流程是怎麼樣的?
7
回覆列表
  • 1 # 俗話平

    我說說大型泥塑彩繪佛像是如何製作的。

    泥塑佛像製作,首先要搭建佛像骨架,目的是保證用泥量最少,減輕佛像自重,方便佛像塑形。不止是大型佛像,小型泥塑作品也是要用到骨架的。

    骨架:製作材質一般是使用木料釘成、鐵絲捆紮、鋼筋加固,超大型需要使用螺桿固定。透過使用上述材料,扎製出要製作的佛像的大致形狀後,固定在佛臺上(鑽孔固定,支架固定或混泥土固定都可以)。儘量保持骨架為中空形態,目的是為了少用泥。

    在釘制骨架時,木料之間要留出空隙,必要時在木料上製造出粗糙面,方便後期掛泥。(如佛像手肘朝地面處,泥土容易脫落)佛像的手掌可以使用鐵絲纏繞麻繩或稻草繩搭建骨架,佛像法器兵器等物品,可以使用木料製作。

    值得注意的是,佛像骨架搭建時,必須要考慮掛泥的厚度。如佛像成品肩膀寬度為1米,掛泥厚度為左右各5釐米,那麼肩膀處的骨架寬度必須接近但小於90釐米。

    在骨架搭建完成並固定在佛臺上後,開始準備佛像用泥。

    稻草泥:一般使用的是普通黃土(黏性高,價格便宜,缺點:易開裂,易變形),黃土堆中間挖出空穴注水,浸泡片刻,取稻草砍成20釐米左右草段拋入。新增稻草的意義如水泥中加入鋼筋,目的是為了使泥塊之間相互牽扯,不易變形翹裂。由土堆內部開始往外圈踩踏,逐漸將黃土、水、稻草三者混合均勻後,翻土踩踏,如此往復直至稻草泥經腳踩成熟土為止,以稻草垂軟不支稜,黃泥柔軟不流淌為佳。將稻草泥粗拍於骨架外部(之所以要用拍,是為了讓泥嵌入骨架縫隙中),用稻草繩或尼龍繩纏繞固定,使其依附在骨架上不脫落。

    棉花泥:製作方式與稻草泥相當,將稻草替換成棉花,棉花手工撕開,便於和黃土融合。棉花泥同樣經過踩踏熟制之後才可以使用,因為生土乾燥後會成為粉末狀,而死土成硬塊無法塑形。棉花泥熟制後的硬度應該高於稻草泥,以棉花均勻分佈在黃泥內部,手扯泥塊時可見棉花拉絲,柔軟便於塑形為佳。

    將棉花泥敷在稻草泥外面,用手塑造出佛像細緻形狀,使用刮刀去除多餘部分,使用泥刀修整泥塑表面,使用豬鬃刷蘸水刷泥塑表面,可以達到光滑的效果。一些泥土容易脫落的部位,諸如手指、肩部、下巴、大腿外側、肱一頭肌處等指向地面的部位,可以使用繩索捆紮方式固定。

    釋迦摩尼的佛像身體各部位比例可以參考《佛像度量經》,其他佛像比例可以參考圖紙,也可以借鑑人體比例。基本參照“立七坐五盤三半”,遵守“三庭五眼”就沒什麼大問題。對佛像比例的掌握,需要經過長時間練習和思考。

    佛像泥坯製作完成後,等其徹底乾燥後,使用雙飛粉、石膏粉、802膠水、白膠按比例調製成濃膏狀白灰。使用皮刮刀均勻刮到佛像表面,要做到完全覆蓋無死角,如刮不上去,就多刮幾次。細小難刮到部位,可以使用刷子蘸稀釋白灰刷上去。佛像翹裂變形的地方,可以將其敲回原位,使用石膏粘合填補裂隙。

    刮灰乾燥後,使用粗砂紙打磨平整,可以打磨出泥胎。掃除飛灰,再調製白灰掛上去,再度乾燥後,使用更細的砂紙打磨表面。如此數次之後,佛像表面就已經平整光滑並可以長久儲存了。如果需要貼金的話,需要多刮幾次,並使用生漆桐油麻布,調製變色水(鋁箔變金法),還有涉及到貼金鎏金工藝,工藝較複雜,在這不細說。

    佛像表面打磨平整以後,就是白坯佛像。完成後就可以進行下一步油漆彩繪了。一般先在白坯上刷一道白漆打底,再逐步在各個部位填色。要注意的是,在一道油漆上刷塗另一道油漆時,上一道油漆必須乾透,才能操作。否則會起皮起皺或者顏色混合髒汙。刷油漆時要求,漆面無刷毛殘留、無氣泡、不起皺,邊緣線條平整不毛躁,如刀割般流暢為佳。也可以考慮直接使用噴漆,但我個人傾向於手工填色,更有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植荔枝籽,出苗已有二年,樹苗生長緩慢,請問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