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菲心語

    1.隨著年輕一代思想的開化,他們對事物的追求更趨向活潑化,語言上更追求簡潔化,像“喜大普奔”這樣一度火熱的網路詞彙就是這種現象產生的果實

    2.戲曲本身表達的內容可能需要更多的思考,即使使用當地方言演出的戲劇,當地人想要更完全地瞭解他的內容也需要對一些歷史文化知識有一定的瞭解

    3.娃娃們缺乏戲劇藝術的薰陶。很多人對於戲劇的認知比較晚,沒有環境的薰陶,感受不到戲曲之美,因此自然不會對戲曲產生興趣

    4.戲曲本身的服飾佈景不符合小年輕的審美。戲曲的服飾、頭飾、妝容都相對誇張,這與絕大多數青年人對外界的要求不太相符

    5.時間不充足。一臺戲曲,要想完整的看下來至少得花一天,小時候看戲都是挑逢年過節的時候,大家都比較閒,吃完飯就去坐在戲臺子下面等開場,早飯過後等上午的,午飯過後等下午的,晚飯過後等晚場,沒有充足的時間就無法觀看完整場

    那些對戲曲感興趣的人都是怎麼來的呢?

    那些瞭解戲曲,對戲曲感興趣的人多數是環境薰陶造就的。對戲劇感興趣的人很多都是從小就開始的,一些是父母或者其長輩是戲迷,每天聽戲,經常看戲,甚至唱戲,於是就薰陶出來了小戲迷。小時候我最喜歡看的就是“梨園春”,上面的戲曲擂臺賽很吸引人,而很多小戲迷竟能打敗老戲迷,成為幾屆擂臺的擂主,觀察他們的經歷基本都有一個酷愛戲曲的長輩每天帶他們去聽戲唱戲。而我對戲曲也稍稍有那麼一丁點兒的興趣,這些都來自於“梨園春”擂臺上的小戲迷。

    說實話,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傳承,不過興趣仍是第一位的,有了興趣,才會有更持久的動力,希望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越來越好

    因為小時候他們不受戲曲的薰陶,從而不瞭解戲曲,現在大多數人們沉迷於手機和網路和電視等,戲曲是文化的瑰寶,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有義務把這項傳統文化給弘揚下去

  • 2 # 大寬578

    簡言之,一,現代人生活節奏較快,年輕人有事業,工作節奏快,無有時間去關注戲曲,因戲曲節奏慢,看完一部戲曲沒兩三小時是看不完的,為節省時間,只好棄之,久而久之,形成了不愛看戲曲之習慣。二,戲曲大部分由傳統向觀代過渡,年輕人接觸的都是現代高科技知識,進入戲院,一片茫然,戲詞,音樂,表演,一知半解,看半天不知所以然,毫無興趄,天長日久,對戲曲慢了失去了興趄,,也就是常人說的,不看時間長了,也就不想看了。三,戲曲缺泛吸引力,由於戲曲表演獨具專業性,與青年人互動極少,不足以引起年輕人的興趄,不像歌舞,體育類專案,人人都可參於,短時間內能激發互動參於的熱情,吸引青年人,關注和熱愛這些專案。由於戲曲不具備這方面功能,所以受關注程度極底。四,這些年來忽略了戲曲藝術的培養,過去,縣鄉村都有專業和業餘劇團,農閒時田間地頭表演一段,很受老百姓,特別是年輕人的歡迎。隨著這些年大抓經濟,忽略了文化建設,縣鄉村各類戲曲表演團體相繼消亡,再也看不到,送戲到村頭,到田間之景像,由於這些因素也造成了大部分年輕人不喜愛戲曲。五,培養渠道堵塞,過去,縣鄉村都有戲曲學校,和短訓戲曲班,從兒童就抓戲曲培養,到青年時期,一大批青年人,多少都從這裡走向社會,他們怎能不熱愛戲曲呢,現在從小學到大學,業餘培訓基本缺失,專業培養,屬陽春白雪,撥尖之人少之又少,致使廣大青年失去了對戲曲的熱愛程度降之最底。由此看來,戲曲熱愛程度,源自社會,來源於政府引導,希望各級政府抓戲曲教育,像抓扶貧工作一樣重視,過不了幾年,年輕人熱愛戲曲的程度,將大幅上升,不信,可試目以待。謝網友關注與評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拉圭有著名球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