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於甘棠伴你讀書

    首先,要理清看書的目的是什麼?如果說看書和刷手機都是為了學習的話,書籍肯定是要比學習所帶來的收穫多很多!

    一、碎片化的資訊,不能稱之為知識

    有一個數據很有意思,“現代社會一個人一天接受的資訊量,相當於17世紀一個農場十幾年的閱讀量。”

    然而,這些資訊量,彷彿如過往雲煙,轉瞬即逝。我們就像徜徉在資訊的海洋,很容易就被淹沒致死。

    網際網路時代知識碎片太多,不成體系,時間都被打碎成了位元和位元組。

    我每天都在手機閱讀關於成長和學習之類的東西,但是愈發覺得,很多文章讀起來感覺寫的很好,可是讀完仔細一想,好像什麼也沒有記住,就算記住了過一會又全然忘記。

    雖說記憶是有曲線的,不加深鞏固很容易忘記,但這些知識太過於瑣碎,且限於篇幅,沒有很多論據支撐,造成我們閱讀時只流於表面觀察,無法好好實踐、總結,導致看也白看!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說“閱讀有四個層次,其中最低層次就是接受資訊。”

    二、每本書都有一個完整的體系

    高爾基說:“時間是最公平的,它不會偏袒任何一個人。”

    同樣是講一個道理,讀一本書所花的時間遠比自媒體一篇文章多,所帶來的思考和深度也更多。

    例如《拖延心理學》,內含幾百個案例,數千人的研究。無論你是因為過於追求完美而拖延;因為不知如何選擇而拖延;因為拒絕面對理想的自己與真實自己的巨大差距而拖延;還是為了和父母、老婆爭奪控制權而拖延,等等這些心理狀態,在書中都會得到一一分析,並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法。

    這些內容繁多,篇幅巨大,如果放到一篇文章、一個連結裡,你真的會去看嗎?

    很多人的手機是用來“刷”的,不是用來看的。

    三、書籍有更廣泛的問題解決策略

    比如某天你看到一篇文章闡述“21天寫作速成法”,你被這篇雞血所鼓舞,同時認為自己意志力極其強大,決心用21天養成寫作的習慣,也按照文章的方法制定了一系列計劃。

    每天找一個選題,寫一篇文章。

    但是,剛寫了一個星期,結果往往令人失望,自己寫的東西像屎一樣。

    再過一星期,絞盡腦汁也無濟於事,什麼都寫不出來。於是你開始自我懷疑,認為自己意志力薄弱。

    你遇到了許多麻煩,諸如:

    1,如何在儘可能少損耗意志力的情況下說服自己先開始寫作,無論寫多少。

    2,如何鍛鍊自己的意志力,增強它,讓它來保證你可以長時間寫作。

    3,在寫作當中,遇到無素材可寫的情況怎麼辦,不知道自己擅長的寫作方向,應該怎麼辦?

    4,想要透過課程或書籍來指導,但是網際網路中魚龍混雜,如何挑選?

    5,投稿賺稿費有哪些渠道?如何篩選真正有效的渠道?

    6,在寫作途中怎麼挑選素材?等等。

    這讓你始料未及,這些東西好像教我們如何寫作的那篇自媒體文章沒講呀?

    但是我有個好訊息!著名作家《威廉·津瑟》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於是他寫了一本《寫作法寶》來幫助人們克服寫作過程中會遇到的種種問題,以及判斷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寫作。

    就像寫作一般,所以,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完整體系,不是在馬桶上,地鐵裡刷刷手機就能學會的。

    知識爆炸的時代,更需要靜下心來閱讀經典,學習知識體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桃樹大棚栽培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