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偽書的源流
中國上縱橫千年之久的文明古國,偽書的發展歷史自然也是頗有淵源,偽書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我們不能一概否認它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經過學者專家的甄別,努力考訂真偽的情況下還是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文學功能以及積極的社會影響的。
古代典籍一瞥
偽書的概念即是非法的,不被主流所接受的,主要是假託他人之名,在內容、書名等方面皆存在造假現象,稱之為“偽書”。
中國自古就有依託聖人之口來闡明自己觀點,孔子“述而不作”,但關於孔子的典籍卻並不少,此外中國典籍中還記載“託古”偽書己有“儒家託於周公;農家託於神農;道家託於黃帝。”在這種假託他人之名的情況下,實際上已經形成一種文化現象存在,而且很多偽書雖然假託賢者之名,但卻記述了大量史料,成為後世參考的重要文獻,比如《孔子家語》一書,雖已證明為偽書但卻由於書中有大量可以利用的史料,使得自唐以來知其偽,“但仍不能廢之。”
古代典籍照片
二、明代偽書的特點
有明一代,在文化發展上已然遠超前代,明清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落日餘暉”,隨已逐漸開始出現新的生產關係與先進的生產力,但不能否認,在這一時期中國的文化發展依然處於世界一流水平,僅在偽書這一個方面就十分豐富,明代的偽書由於政府管理與社會主流觀點等因素,主要是存在於私人藏書中,而且數量極為客觀,據後人統計,僅種類就存在有130種左右。
(一)流傳範圍廣,明代偽書由於數目眾多,版本繁雜,所以考訂起來較為吃力,但另一方面也由於此所以很多書目流傳較廣,比如《籙竹堂書目》無論真偽兩個版本皆被學者傳抄研讀。
(二)影響範圍大,由於明朝政府對於書籍文化管理並沒有一個十分嚴苛的法律規定,所以有些學者文人在勘定書目的時候,並沒有十分考究,所以在增訂書目時就容易出現錯將重要的人物、所引內容等方面寫入新書中,而後人並未辨其真偽而繼續使用,當然這其中有作者故意為之的現象,但無論怎樣,偽書的影響範圍,不可低估。
(三)涵蓋內容多,在古代的中國對於書籍印刷技術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這也就導致了,在印刷上存在誤印、漏印、錯印等現象出現,這在客觀上也使得大量偽書的出現。
三、偽書對於後世的影響
有明一代,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化上也逐漸開始走向平民化,大量文學典籍不再是高談闊論而是關注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許多文化的傳承不再是以國家政府為主導,而逐漸向私人著述上傾斜,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偽書的大量傳印無疑是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無可避免的現象之一,偽書的存在並不是文化的糟粕,如果經過自己研究的話,恰恰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補充,中國自古就有“偽書”的歷史傳統,而這一傳統的發展,在明代出現了一個質的飛躍,成為考察明代文章典籍的重要來源之一。
明朝疆域圖
四、參考文獻:
1) 劉海濤:明代莊子學著述偽書相關問題考論,中華文化論壇,2014。
2) 李丹:明代私家書目偽書考,古籍研究,2007。
3) 孫英傑:古籍文獻中偽書的成因及其價值探究,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一、偽書的源流
中國上縱橫千年之久的文明古國,偽書的發展歷史自然也是頗有淵源,偽書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我們不能一概否認它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經過學者專家的甄別,努力考訂真偽的情況下還是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文學功能以及積極的社會影響的。
古代典籍一瞥
偽書的概念即是非法的,不被主流所接受的,主要是假託他人之名,在內容、書名等方面皆存在造假現象,稱之為“偽書”。
中國自古就有依託聖人之口來闡明自己觀點,孔子“述而不作”,但關於孔子的典籍卻並不少,此外中國典籍中還記載“託古”偽書己有“儒家託於周公;農家託於神農;道家託於黃帝。”在這種假託他人之名的情況下,實際上已經形成一種文化現象存在,而且很多偽書雖然假託賢者之名,但卻記述了大量史料,成為後世參考的重要文獻,比如《孔子家語》一書,雖已證明為偽書但卻由於書中有大量可以利用的史料,使得自唐以來知其偽,“但仍不能廢之。”
古代典籍照片
二、明代偽書的特點
有明一代,在文化發展上已然遠超前代,明清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落日餘暉”,隨已逐漸開始出現新的生產關係與先進的生產力,但不能否認,在這一時期中國的文化發展依然處於世界一流水平,僅在偽書這一個方面就十分豐富,明代的偽書由於政府管理與社會主流觀點等因素,主要是存在於私人藏書中,而且數量極為客觀,據後人統計,僅種類就存在有130種左右。
(一)流傳範圍廣,明代偽書由於數目眾多,版本繁雜,所以考訂起來較為吃力,但另一方面也由於此所以很多書目流傳較廣,比如《籙竹堂書目》無論真偽兩個版本皆被學者傳抄研讀。
(二)影響範圍大,由於明朝政府對於書籍文化管理並沒有一個十分嚴苛的法律規定,所以有些學者文人在勘定書目的時候,並沒有十分考究,所以在增訂書目時就容易出現錯將重要的人物、所引內容等方面寫入新書中,而後人並未辨其真偽而繼續使用,當然這其中有作者故意為之的現象,但無論怎樣,偽書的影響範圍,不可低估。
(三)涵蓋內容多,在古代的中國對於書籍印刷技術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這也就導致了,在印刷上存在誤印、漏印、錯印等現象出現,這在客觀上也使得大量偽書的出現。
三、偽書對於後世的影響
有明一代,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化上也逐漸開始走向平民化,大量文學典籍不再是高談闊論而是關注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許多文化的傳承不再是以國家政府為主導,而逐漸向私人著述上傾斜,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偽書的大量傳印無疑是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無可避免的現象之一,偽書的存在並不是文化的糟粕,如果經過自己研究的話,恰恰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補充,中國自古就有“偽書”的歷史傳統,而這一傳統的發展,在明代出現了一個質的飛躍,成為考察明代文章典籍的重要來源之一。
明朝疆域圖
四、參考文獻:
1) 劉海濤:明代莊子學著述偽書相關問題考論,中華文化論壇,2014。
2) 李丹:明代私家書目偽書考,古籍研究,2007。
3) 孫英傑:古籍文獻中偽書的成因及其價值探究,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