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覺得挑食不能歸咎於吃飯的人,應該是做飯人的水平問題,因為家裡人做飯水平有限,大多數人如果天天吃各種大廚炒的菜,可能挑食嗎?為什麼要把吃飯人貼上“挑食”的標籤,而不能給做飯人貼上“爛廚師”的標籤?
4
回覆列表
  • 1 # 陽光語言矯正師

    家有一寶,吃好喝好,很多寶寶的日常進食可能是這樣的,玩起來母慈子孝,吃飯時雞飛狗跳,寶寶撒丫子在前面飛,媽媽端碗在後面追,寶寶喜歡吃這個,不喜歡吃這個,吃飽了麼?再來一口,偉大的母親永遠不知道到底那一口是最後一口,孩子胖了,擔心肥胖症,孩子瘦了,擔心營養不良······。

    舌尖上的記憶

    如果還能記起小時候的美味,並把這種味道從情感歸屬上趨向於母愛或者其他,那麼可以理解為舌頭味蕾的記憶,因為畢竟小時候的味道對味蕾的刺激形成了一定記憶,並被大腦儲存。飲食習慣就是如此。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是什麼時候開始挑食的?

    美國神經科學家約翰·艾倫寫過一本書,名字叫《腸子,腦子,廚子》,這本書從人類的食物歷史、烹飪歷史研究中篩選了大量的素材,從人類學家的宏觀角度結合現代神經科學方面的微觀研究,詳細的分析了,人類對食物的喜好和厭惡,是如何從嬰兒開始分辨食物的好壞,

    其實我們一直在“挑食”,追求更加美味,到追求營養,甚至到色、香、味、形、口感等全方位的追求,百樣米養百樣人,花樣眾多的食物,總有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這一點無論男女老少皆無例外,

    什麼是挑食?什麼是偏食?

    吃貨總結:味蕾是食物的摯友,味蕾是食物的死敵。

    1、如果在蔬菜裡你不喜歡吃香菜或大蔥,但其他的都吃,這算挑食,因為香菜或大蔥的營養可以有其他替代品。

    2、如果你只吃肉食,不吃蔬菜,那麼就是偏食,因為畢竟有些營養是無法轉化和替代的。

    挑食或偏食的原因很多,除了身體生理的原因(過敏、排斥等),飲食畢竟是個從小養成的習慣,因此家庭飲食環境和父母的飲食習慣以及撫養方法,都可以決定或改變寶寶的飲食習慣。人都是有食品偏好的,如果孩子只是極少數幾種東西不吃,不會影響營養攝取和生長髮育,不僅孩子,大人也是一樣。如果孩子不愛吃,是不是自己廚藝太差?另外家庭餐飲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在吃飯時,看電視或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分散孩子注意力,或者吃飯時讓孩子大哭大鬧不高興?

    寶寶是怎麼挑食的?

    人類的舌頭最矯情,最挑剔,在嘗過千滋百味後,永遠不會滿足。對味覺的敏感和偏愛,早在嬰兒時期就已形成。舌頭並不會產生記憶,真正的味覺記憶,其實是味蕾傳遞給大腦的一種“化學感覺”。食物中的各種物質跟味蕾發生反應後,形成訊號,訊號在傳入大腦後立即被精確地予以分析,由此甜、酸、苦、辣、鹹等各種體驗,才一一顯現出來。

    飯桌上的遊戲

    母親是最偉大的廚師,舌尖的記憶都是母愛,那個某某牛腩掛在嘴邊的營銷,說的真好,

    開啟味蕾,那是媽媽的味道!

    面對孩子的挑食,聰明的父母都有三十六計。多動腦筋,與寶寶“智鬥”!

    1、少食多餐,給寶寶吃間餐 間餐,補充孩子因為大量活動帶來的新陳代謝所需能量。

    2、寶寶善變,進食興趣需要引導,多換食材,搭配營養,多換口味,顏色多變,吸引孩子的進食興趣。

    3、對於某種寶寶不喜歡吃的食物,不要強加所難,尋找可替代的食品代替,保證營養就行,也可適當的把喜歡喝不喜歡的食品搭配混合。

    4、製造良好的進食氛圍,同時進食需要鼓勵,需要善意的謊言,但是還要掌握尺度,不能讓孩子養成進食成為任務的心理反射。

    5、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也要保持良好的進餐行為,不挑食不偏食,按時吃飯。

    對付孩子的挑食,不但要有耐心、細心,還要有童心,不要從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給孩子飲食習慣,好的飲食習慣是引導教育出來的,絕不是批評、強迫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業和關係戶阻擾業委會成立,物業合同到期後拒交物業費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