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右史
-
2 # 宅家小兔
清朝選秀制度是從順治開始的,每三年一次,主要從滿族八旗適齡女子(十三至十六歲)中擇優選出皇帝的嬪妃,或婚配給皇子皇孫。
選秀的目的是充實後宮,為皇族婚配並開枝散葉,繁衍後代,使清廷的統治能後繼有人,綿延萬年。那麼,選秀就顯得相當重要了,不可以馬虎。
秀女參選要求嚴格,旗外的沒資格,在旗的逃不掉。沒有經過閱選的八旗秀女是不可以自行嫁人的,被知道了不僅秀女一家,連同所在旗的首領都是要被懲治的。
不過不要被各種影視劇影響,清朝選秀不是選美,顏值不是標準,最重要的就是兩點:出身和品德。美貌反而成為缺點,因為皇室和大臣們都認為“紅顏禍水”,美女都是“禍國殃民”的,而皇帝絕不會承認他的“好色”。“溫恭”、“寬仁”、“孝慈”等嬪妃冊封名稱表示了清朝皇室對品德的看重。而出身往往決定了秀女入選的地位,比如光緒的隆裕皇后,就因為是慈禧的侄女成為了皇后,她的醜陋面貌直接被忽視了。
所以無怪乎現代人那麼同情清朝的皇帝們了,後宮粉黛大都“無顏色”啊!
如果我們看晚清現存後宮嬪妃的照片,會覺得所謂皇帝擁有的佳麗三千,顏值真是太著急,很難把她們和美貌靚麗、沉魚落雁聯絡起來。這一方面是以前相機畫素與黑白照導致的偏差問題,另一方面是選擇秀女確實不光是看臉,還有很多其他附加因素。
明清時期的選秀女,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機制。清代皇族秉持滿漢有別的體制,一般來是秀女每三年挑選一次,範圍是滿蒙漢八旗十三至十七歲的成年女子。
這一制度不僅僅是給皇帝挑選妃子,多生龍子龍孫,延續皇家血脈,也有為皇子、皇孫、親郡王及親郡王等人挑選適齡女子的功能。實際上,服務內廷的宮女也是從秀女選出來的。選秀女的日子,備選女子從神武門進入,一般由宮廷太監組織初步選擇,大致以容貌秀麗,舉止端莊,出身高貴,知書達禮為核心原則。
因此,在形容被選中理由的時候,往往是寬仁孝慈、溫恭淑慎、誕育名門、祥鍾華閥等詞彙。而且,中國傳統文化是杜絕絕色美女入宮的,認為會誘惑君王,敗壞朝綱。後宮粉黛不一定是美女,但一定是屬於名門之後與大家閨秀,最起碼也是小家碧玉,旗人出身是第一位的。名單的確定,進行宮廷大閱選,都是由皇帝、皇太后主持,往往是秀女按照八旗的順序,編定號碼發牌子,七八個人站成一排,選中的勾選入宮,留下牌子,沒看中就撂牌子。最後,還要留宮住宿進行考察,定期復看合格後,才能圓滿完成這個選秀程式。
從順治到光緒200多年,清廷一共選秀女80多次。成功上位,躋身後宮嬪妃以上且進入陪葬帝王陵序列的有214位,分佈於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等各個層級。可以看出,選中的秀女其命運也是各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