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韓國學者李御寧的書《日本人的縮小意識》中把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分為套匣型、扇子型、便當型、能面型、女孩人偶型、徽章型六類,這樣分的依據是什麼?作者為什麼這樣分呢?
18
回覆列表
  • 1 # 冬陽23115040

    去過日本後,很多朋友常在飯局閒聊的時候問我:“你去了小日本後,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啊?”,而我的則回答:“就是‘小’日本啊。”的確啊,從飛機落地開始,機場小小的,賓館房間小小的,景區小小的,街上跑的汽車小小的……你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縮小”的能力。

    他們將大自然縮小到家庭庭院的日本庭園;將大樹縮小移栽的盆景;把一大桌子飯菜縮小到小盒子裡的便當;把立體聲音響縮小到裝在口袋裡的“隨身聽”;把洋式長傘縮小成放在包裡的摺疊傘,還有將詩歌縮短至十七個字的俳句等等這些縮小的本領不勝列舉。

    “縮小”是日本人性格中最為突出的特點,這一點和東亞的鄰居,華人、南韓人相比,尤為突出。這一論斷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南韓李御寧博士撰寫的《日本人的縮小意識》。李御寧,1933年出生於南韓忠清南道,文學博士。曾任南韓第一任文化部長官,他深刻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的南韓文壇及社會,被譽為“東亞文化巨人”。

    《日本人的縮小意識》成書於1982年,日本經濟處在高速增長時期,當人們為日本成長為經濟巨人讚歎不已、爭相學習之時,時任梨花女子大學教授的李御寧教授就用自己獨特的看問題的視角和分析問題的方法,透過日本社會中許多文化現象對其進行綜合分析並得出結論:以“縮小”意識為本性的日本人充分地發揮了他們這種本領,最終達到了“以小取勝”、“以優制勝”的目的。

    為什麼日本人如此喜歡把東西縮小呢?這個答案沒有寫在李御寧教授的這本書裡,不過大多數都是從日本資源稀少物產不豐的角度來解釋。而曾經做過日本水利建設官員的竹村公太郎,在他的《日本文明的謎底——藏在地形裡的秘密》一書中從日本的山形地貌角度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書中引用了江戶時代後期的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系列作品,其中有一幅《日本橋·朝之景》,畫中有諸侯列隊一大早過日本橋的情景。彼時的日本,正處於德川幕府時代,各藩的諸侯需要每年前往江戶替幕府將軍執行政務一段時間,然後返回自己領土執行政務,史稱“參覲交代”。這幅畫中的人也許要從現在開始返回好幾百公里外的領地去,大大小小的行李都需要走在前面的雜役擔挑,在諸侯的佇列中,沒有搬執行李的牛車和馬車。

    為什麼不選擇馬車馱運呢?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諸侯借參覲名義,出兵進攻,在1635年,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正式規定:諸侯參覲定例,不得二十騎以上集體行進。所以每年例行的參覲,大小諸侯只得沿著東海道步行往返

    另一方面,其實日本人揹負行李徒步旅行不僅僅因為江戶時期的規定,更早的時候,他們也就是以這種方式出門,因為和其他地區的人們不同,日本列島山地和丘陵佔總面積的71%,森林覆蓋率高達67%,在僅剩下的狹小的平原,也大多河網密佈,多為沼澤和溼地。

    日本人古時候出行常常要翻山越嶺、橫渡河流,穿越沼澤,因為地形的原因無法使用牛和馬作為運輸工具,他們只好自己背行李,一步一步地長途跋涉。

    持續走了很久的路到達旅館入住的人們休息時,便會相互交流怎樣才能把行李變輕的心得和辦法。他們還會爭著出點子想辦法將行李變輕一些。發現了能把東西變小的方法的人得到了住在一起的人的贊同,就會成為大家誇讚的物件,而這些縮小的東西就會很快擴充套件到全日本。而那些不會把東西做小的人會被嘲笑笨手笨腳,不能把東西塞進行李袋的人也會被稱作“不會塞的笨蛋”。

    久而久之,日本人這種因揹負行李徒步出行而生的縮小意識,甚至上升到作用於人們精神世界的美學意識層面。日本人的縮小意識之謎解開了,你也就不奇怪在日本為什麼會流行著“小而美”的理念,為什麼世界上就數日本人最會收納了。(完)

    文:周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託福聽力提高的總是很慢,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