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陸海之心

    我沒覺得哪裡的方言好聽,包括自己的方言。喜歡說方言的原因的聽著親切,尤其在家裡說方言感覺怪怪的。我永遠忘不了我在異地他鄉求學時,天天想家,一天在路上走的時候突然聽到了熟悉的鄉音,當時眼淚就下來了!

  • 2 # 讀史品文

    雖沒有覺得自己講了半輩子方言有什麼特別好聽的地方,但絕沒有認為過自己的方言不好聽。英語裡有一句諺語“West or east,home is the best”,換成我們的話就是“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金窩銀窩雖然富麗堂皇,但遠不如自家的草窩溫暖而舒服。

    七八十年代,中國開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各地區之間的人口如浪潮湧動,跨出家門的人們操著五花八門的方言口語,奔走在四面八方,我也毫不例外地在異國他鄉漂泊了多年。每年春節期間,回到生我養我的小村子探親,免不了左鄰右舍串串門子,敘敘舊情。在言語交談中,我驚奇地發現,除了我這個常年在外的遊子,仍舊操著一口“土得掉渣”的純正方言以外,不少比我年小几歲的弟妹或小輩們,竟然紛紛感染上了一口外地口音。也許自己的思想已經落伍,他鄉的口音再怎麼潛移默化,於我已然無用;而年輕的同鄉們,更容易入鄉隨俗,能主動地去適用當地的語言?

    我不知道我的這些個年輕後生們,回到自己的父母身邊,是否也一口外地腔調,也許她們的父母還以自己的孩子已經成為一個外鄉人而自豪呢,誰知道呢?幾年的時間,能把從小融入骨髓的家鄉口音,改頭換面,換成一口“撇腔拉調”的口音,我做不到。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一個人最難改掉的也許就是鄉音了,能輕易改掉自己的鄉音的,不知人前背後付出了多少的刻苦和練習。有幾個遠房侄女,遠嫁同省的煙臺,從膠州到煙臺,不過幾百公里路程,其實算不上遠嫁。短短的幾年時光,姐妹們的舌頭靈活多了,談吐間不時夾帶著煙臺威海一帶特有的兒化音。相比我那既厚又硬、不會打結、不會拐彎的大舌頭來,我好生羨慕他們,因為聽她們說話,能感受到一聲聲柔柔的、嗲聲嗲氣的軟語溫言在耳邊迴響。

    無疑,口音有地區差異,不用說省和省之間、同一個省的地區和地區之間了,甚至同一個縣的不同鄉鎮之間也能分出個東北西南來。方圓百十里的老家膠州,以縣城為界,膠東的幾個鄉鎮和西南的幾個鄉鎮,在口音方面,也是各領風騷、精彩紛呈。含混不清的西南鄉口音,被外人賦予了“西來子”“咬舌子”之“雅號”;而膠東的李哥莊等鄉鎮,說起話來,拐彎抹角地竟然有點類似四川方言的味道。嫁到膠東的親戚家的女兒,口音裡便自覺不自覺地夾帶著一絲絲膠東味。

    無論你覺得自己家鄉的方言好聽與否,方言永遠可以慰藉你我那顆漂泊不定的靈魂,讓你我找尋到我們的根。

    抄錄一首《黃土高坡》的歌詞作為本文的結束: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

    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日頭從坡上走過,

    照著我窯洞曬著我的胳膊,還有我的牛跟著我。

    不管過去了多少歲月,祖祖輩輩留下我,

    留下我一望無際唱著歌,還有身邊這條黃河。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四季風從坡上刮過,

    不管是八百年還是一萬年,都是我的歌。

    。。。。。。

  • 3 # 馮莉彤LiTong

    他鄉聞故音,讓人覺得熟悉而溫暖!試問誰人不愛自己家鄉,華人很重識“根情”,聽到熟悉的鄉音,能引發遠方的打拼者,思念家鄉之情之物;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同為家鄉人,共飲一江水。即使在遠方,聽到鄉音,看到家鄉改變、城建完善,也會讓人自豪和驕傲,您聽~~那是我們常德話,在介紹我們常德的發展與蛻變。

    常德市西城新河水系~親水岸邊~區域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瞎子首飾該怎麼附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