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生路小佳
-
2 # 梁文鰩
欲取天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秦昭襄王奪取九鼎卻沒有完成統一天下大大業的有以下幾點原因:
天時:首先,秦昭襄王期間,周天子(東周)還在,仍舊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其次,此時的六國還是有很大的戰鬥力同秦軍作戰,同時六國軍事人才和政治人才的智慧還能夠和秦國相媲美。最後,秦昭襄王中後期秦國的多年積累才有統一天下的實力,然而後期的昭襄王年老,屢次出昏招。於天時,這三點對秦國的統一大業不利。
地利:秦國地處西北,要兼併統一六國,需東出,東出雖大門開啟,然而大門之後幅員遼闊,秦軍遠離本土,不太適合長期遠距離作戰和分散兵力四面出擊,只能一步步穩紮穩打逐個擊破,從而吞併六國。然而這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於地利,對秦軍快速消滅六國不利。
人和:秦昭襄王中後期,任用範睢逼死白起是一個轉折點,從這時起,秦國內部的政治和人員就有些將相不和。於人和,不利秦國兼併六國完成統一大業。
總的來講,就一點,秦昭襄王時期,順利完成統一六國大業制約因素太多,困難重重時機不成熟,註定昭襄王是一個打工王,統一天下的大業只能讓後代來完成了。
秦昭襄王:“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
3 # 檸檬有點酸兒
自秦武王贏蕩洛陽舉鼎死於非命後,而那時武王膝下並無子嗣,所以便將王位傳於他的庶弟贏稷,也就是後世所稱的秦昭襄王,而此時贏稷正在燕國做人質,白起魏冄等人幾多波折才將其從燕國接回秦國,回國後又經內亂,才真正坐穩了了王位,但秦昭襄王在位的前幾十年,一直都是他母親宣太后和他舅舅把持朝政,可以說,當時朝堂議政,秦昭襄王只有發表意見的權利,真正的大權還是在宣太后於丞相魏冄手上。直到秦軍在闕與敗於趙軍趙奢,趙括之父。宣太后自殺以謝罪,再到後來秦昭襄王任用範濉,以罷免魏冄,才算真正的把王權握於手中。
範濉任丞相後,採用遠交近攻的政策,意思是相鄰之國攻打,相隔之國結盟,穩定他們,然後逐一擊破。其後便是秦趙對軍事要塞“上黨”的爭奪,當時趙國名將廉頗在上黨以守為攻,與秦軍相持了三年。三年,對秦國消耗是巨大的,兵器,衣物,糧草等。秦國無奈只能採用反間計,到趙國散播留言,說秦軍不怕廉頗就怕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三人成虎,當時的趙王竟然相信了,再到後來,就是比較著名的長平之戰了,長平之戰武安君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自此趙武靈王留下的精銳盡數長眠於地下,按理說當時秦軍乘勝追擊是可以滅了趙國,但當時秦昭襄王卻下令退兵。錯失了最好的戰機,再到後來命白起重新徵戰趙國,白起以戰機不在為由拒絕。隨後便被秦昭襄王賜死。而後命別的將領率軍征戰,但都是敗軍而歸。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秦國打的便是消耗戰,戰後幾乎消耗殆盡,再帶後來多次戰敗,朝野士氣都都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另外當時秦昭襄王已六旬有七,君王遲暮,後繼無人,他當時能做的就是守住這祖輩打下的江山,對外不主動擴張,對內不改革,一切照舊,為的就是可以等到一位英明果斷君王的到來。所以秦王得鼎,不過也只是個象徵,真正的要做到一統天下,還是要看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民生等。
回覆列表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公元前251)公元前306-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昭襄王在位初期,魏冉為宰相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其他諸侯國,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秦獲得九鼎的時候為公元256年,那一年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遷九鼎於咸陽。前後相差五年時間,另外一方面由於秦國長年征戰,到了昭襄王后期已經民生凋敝並且那時候諸侯國也全力抗秦,所以昭襄王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統一天下雖是如此,但是他為秦統一戰爭已經奠定了勝利的基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