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66520236700

      團茶是宋代的一種小茶餅,團茶始制於丁謂在福建做官時,專供宮廷飲用。茶餅上印有龍、鳳花紋。印盤龍者稱龍團或龍茶、盤龍茶、龍焙、小團龍;印度鳳者稱鳳團或鳳餅、小鳳團等。團茶須煎飲之。   團茶的歷史淵源   蘇東坡在讀過唐人薛能的姜宜煮更誇詩後,認為唐人飲茶有河朔脂麻氣。所謂脂麻氣,即謂茶香混雜,雖渾厚、奔放,但失茶之真香。所以說,雜香料者,香氣濃重而濁;而香氣濃重,就宜於麻木之俗鼻。馮時可在《茶錄中》就明確指出:香重者,非上品也。趙佶在《大觀茶論》中也明確指出: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而朱權則在《茶譜》中說:因為陸羽過多地渲染和崇尚奇特古樸,所以將茶葉碾成細末,再以其膏脂做成茶餅。   而到了北宋仁宗時,還為這種團茶茶餅設立了龍團茶、鳳團茶、月團茶等繁多的名目,團茶中還雜有各種香料,茶團茶餅的表面則塗飾金銀重彩;不無奪其真味。這些做法或多或少地都侵奪了茶的自然香味。一直到大觀宣和年間,才有漕臣鄭可聞制銀絲冰茶,始不用香,名為勝雪。文震享在《長物志》中記載鄭可聞始制銀絲冰芽時,也稱其以茶剔葉取心,清泉漬之,去龍腦諸香云云。   由於加入了龍腦香料的團茶飲用後令人有頭悶心煩的感覺,所以朝廷天子不甚喜歡,於是就有了製作新茶不加香料的命令,也有了順天意而研製的新茶等等;而民間也逐漸改去了摻雜香料的習俗這恐怕也是龍腦香料燻茶,雖到明清時遺風尚存,卻難已發展、延續之重要原因。清人俞樾在《今人瀹茗之法起於明初》一文中說: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雲:‘國初四方貢茶,以建寧陽羨為上,猶仍宋制,碾而揉之,為大小龍團。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勞民力,罷造團茶,惟採茶芽以進。   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茶加香味,搗為細末,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飲,遂開千古茗飲之宗,不知我太祖實首闢此法。陸羽有靈,必俯首服。蔡君謨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區塊鏈技術和當初網際網路一樣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