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歷史上有哪些農作物的引進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今天,我們來舉三個例子:
第一,農業革命的發生
農業革命的發生本身就是亞歐大陸上的農作物從原產地傳播開來的結果,農業革命的發生使得人類不必到處逐水草而居,能夠聚集在城市生活,同時,也有了更多的剩餘糧食,可以讓更多的人脫離農業生產,從事科學、文化、教育等事業,因此,人類文明就是建立在農業革命的基礎之上。
當今世界有三大糧食作物,分別是小麥、玉米和水稻,小麥最早是在兩河流域被馴化的,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知道,大約在1.06萬年前,今天土耳其的南部一帶出現了最早的人工培育的小麥,大約在5000年前,小麥傳播到了中國、印度、西歐等地。
(法國油畫《拾穗者》展示的是農婦們在麥田裡拾麥穗)
水稻的原產地在亞洲的季風氣候區,雖然目前還不知道水稻具體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被馴化的,但是,中國的長江流域肯定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區域之一,水稻在亞洲季風氣候區被培育成功以後,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小麥、水稻、牛、馬、羊是農業革命誕生的必備條件,正因為亞歐大陸與北非出現了農業革命,所以,四大文明古國都分佈在這個區域,農業革命的發生,使得亞歐大陸的文明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遙遙領先於美洲大陸、澳洲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對於歐洲、西亞、北非來說,水稻是引進來的作物,對於中國、印度、日本來說,小麥則是引進來的作物。
第二,占城稻的引進
中國在北宋以前,人口都未曾突破1億,漢朝的人口峰值在6000萬左右,唐朝的人口峰值在8000萬左右,北宋時期,中國的人口一度突破了1.2億,這與占城稻的引進有關,占城稻是一種高產、早熟、耐旱的稻種,於北宋初年由占城傳入中國,占城稻推廣開來以後,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由於占城稻是一種早熟的稻種,所以,自此以後,中國南方地區的水稻,一年可以種植兩季,這在無形之中提供了農業產量,農業產量一提高,社會經濟就繁榮了,人口數量也增加了,北宋社會經濟的繁榮與占城稻的引進有著一定的關係。
(中國南方地區在同一塊田裡的早稻與中稻)
第三,玉米、馬鈴薯、番薯等美洲高產作物在全球的推廣
玉米、馬鈴薯、番薯的原產地都在美洲,新航路開闢以後,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玉米、馬鈴薯、番薯是高產農作物,耐貧瘠,不受海拔垂直度的影響,約在明朝中後期傳入中國,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嘉慶年間得到推廣,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對於中國人口的增長起到了推動作用,明朝的人口峰值是2億,而到了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國的人口一度突破至4.3億。
(玉米)
美洲高產作物對歐洲人口的增長也起到了推動作用,19世紀是歐洲人口大規模增長的時期,這一時期,正好也是土豆(馬鈴薯)在歐洲大規模得到種植的時期,與此同時,馬鈴薯的種植還對愛爾蘭和美國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世紀的時候,馬鈴薯已經成為了歐洲重要的糧食作物了,馬鈴薯在美洲種植的時候,印第安人故意在同一塊地裡種植不同種類的馬鈴薯,以防止病蟲害的傳播而導致絕收,但是,馬鈴薯傳播到歐洲以後,歐洲人為了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只種植品種最高產的那種馬鈴薯,於是,就導致了整個歐洲馬鈴薯的品種比較單一,1845年至1848年,歐洲的馬鈴薯受到了一種名為“晚疫病”的瘟疫的襲擊,導致了歐洲的馬鈴薯種植業大為受損,愛爾蘭的馬鈴薯種植業受災最嚴重,甚至發生了一場饑荒,整個愛爾蘭至少有100萬人死於飢餓,還有200多萬人移民到其他國家,其中有150萬人移民到了美國,這對美國的歷史產生了一些影響。
中外歷史上有哪些農作物的引進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今天,我們來舉三個例子:
第一,農業革命的發生
農業革命的發生本身就是亞歐大陸上的農作物從原產地傳播開來的結果,農業革命的發生使得人類不必到處逐水草而居,能夠聚集在城市生活,同時,也有了更多的剩餘糧食,可以讓更多的人脫離農業生產,從事科學、文化、教育等事業,因此,人類文明就是建立在農業革命的基礎之上。
當今世界有三大糧食作物,分別是小麥、玉米和水稻,小麥最早是在兩河流域被馴化的,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知道,大約在1.06萬年前,今天土耳其的南部一帶出現了最早的人工培育的小麥,大約在5000年前,小麥傳播到了中國、印度、西歐等地。
(法國油畫《拾穗者》展示的是農婦們在麥田裡拾麥穗)
水稻的原產地在亞洲的季風氣候區,雖然目前還不知道水稻具體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被馴化的,但是,中國的長江流域肯定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區域之一,水稻在亞洲季風氣候區被培育成功以後,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小麥、水稻、牛、馬、羊是農業革命誕生的必備條件,正因為亞歐大陸與北非出現了農業革命,所以,四大文明古國都分佈在這個區域,農業革命的發生,使得亞歐大陸的文明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遙遙領先於美洲大陸、澳洲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對於歐洲、西亞、北非來說,水稻是引進來的作物,對於中國、印度、日本來說,小麥則是引進來的作物。
第二,占城稻的引進
中國在北宋以前,人口都未曾突破1億,漢朝的人口峰值在6000萬左右,唐朝的人口峰值在8000萬左右,北宋時期,中國的人口一度突破了1.2億,這與占城稻的引進有關,占城稻是一種高產、早熟、耐旱的稻種,於北宋初年由占城傳入中國,占城稻推廣開來以後,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由於占城稻是一種早熟的稻種,所以,自此以後,中國南方地區的水稻,一年可以種植兩季,這在無形之中提供了農業產量,農業產量一提高,社會經濟就繁榮了,人口數量也增加了,北宋社會經濟的繁榮與占城稻的引進有著一定的關係。
(中國南方地區在同一塊田裡的早稻與中稻)
第三,玉米、馬鈴薯、番薯等美洲高產作物在全球的推廣
玉米、馬鈴薯、番薯的原產地都在美洲,新航路開闢以後,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玉米、馬鈴薯、番薯是高產農作物,耐貧瘠,不受海拔垂直度的影響,約在明朝中後期傳入中國,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嘉慶年間得到推廣,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對於中國人口的增長起到了推動作用,明朝的人口峰值是2億,而到了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國的人口一度突破至4.3億。
(玉米)
美洲高產作物對歐洲人口的增長也起到了推動作用,19世紀是歐洲人口大規模增長的時期,這一時期,正好也是土豆(馬鈴薯)在歐洲大規模得到種植的時期,與此同時,馬鈴薯的種植還對愛爾蘭和美國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世紀的時候,馬鈴薯已經成為了歐洲重要的糧食作物了,馬鈴薯在美洲種植的時候,印第安人故意在同一塊地裡種植不同種類的馬鈴薯,以防止病蟲害的傳播而導致絕收,但是,馬鈴薯傳播到歐洲以後,歐洲人為了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只種植品種最高產的那種馬鈴薯,於是,就導致了整個歐洲馬鈴薯的品種比較單一,1845年至1848年,歐洲的馬鈴薯受到了一種名為“晚疫病”的瘟疫的襲擊,導致了歐洲的馬鈴薯種植業大為受損,愛爾蘭的馬鈴薯種植業受災最嚴重,甚至發生了一場饑荒,整個愛爾蘭至少有100萬人死於飢餓,還有200多萬人移民到其他國家,其中有150萬人移民到了美國,這對美國的歷史產生了一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