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說豫見

    為什麼滿清皇子的名字大多用生僻字?

    主要是考慮避諱的事情,如果用常用字,大家在寫文章讀書的時候都不能用,不能讀,嚴重影響學習和交流。所以清朝特別是後期,滿清皇子的名字大多用生僻字,減少避諱。比咸豐皇帝叫奕詝,光緒皇帝叫載湉,用的都是較為生僻的字。也有用的常用字,比如順治皇帝名字叫福臨,為此乾隆皇帝曾下詔要求門聯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就是為避諱福臨之名。冒犯了避諱,是很嚴重的事情,比如乾隆年間,內閣學士胡中藻引用《周易》中的爻象之說,以"乾三爻不象龍"為試題,題中有"乾龍"二字,龍與隆同音,竟判定是影射乾隆皇帝被送上斷頭臺。

    自康熙開始,後輩的字派也規定了,分別是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而且還規定了胤字輩以礻為偏旁,弘字輩以日為偏旁,永字輩以王為偏旁,綿字輩以豎心旁為偏旁,奕字輩以言為偏旁,載字輩以氵為偏旁,溥字輩以亻為偏旁,毓字輩以山為偏旁。起名字的時候儘量用生僻字,減少民間避諱的麻煩。

      由於清朝皇子都用相同的輩分字,新皇繼位時,其眾兄弟都面臨避諱改名的問題。比如雍正皇帝胤禛繼位後,其兄弟們的輩分字“胤”都改為了“允”,但畢竟皇子數量多,能繼承皇位的就一個,一人改名字比兄弟們都改名字方便多了。於是後來的皇帝登基後都是改自己的名字,如嘉慶皇帝“永琰”改成“顒琰”,道光皇帝“綿寧”改成““旻寧”。

    其實皇族子弟用生僻字,也不是清朝首創的。還有很多自造字,如唐僖宗名"儇",武則天自造名字"曌"。明朝的皇族更為奇葩,名字最後一個字都帶有金木水火土,後來皇族人口眾多,現有的字不夠用,就自造字,於是出現了許多更為奇葩的名字,比如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朱公錫、朱在鈉、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鈰、朱恩鉀、朱帥鋅、朱寘鑭、朱徵釙、朱效鈦、朱效鋰、朱詮鈹、朱彌鎘、朱諟釩、朱翊銪、朱勤烷、朱悅烯。後來化學家,在翻譯化學元素週期表時,就參考了許多老朱家的名字,老朱家硬是起了一個元素週期表。

    說起來避諱的事情,還有一個倒黴的人,趙匡胤、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趙廷美本名趙匡美,因為趙匡胤當了皇帝,為避諱改為趙光美,後來趙光義當了皇帝,趙光美為避諱改為趙廷美,一個名字都用不到頭。此外還有更多的避諱,比如漢朝皇帝叫劉秀,秀才被改為茂才。漢武帝劉徹,於是漢初的蒯徹也要改為蒯通。又有叫劉恆的皇帝,於是恆山也要改成常山。

    如此說來,還是清朝的皇帝考慮的比較周到,寧願自己麻煩,不願麻煩大家。

  • 2 # 雄觀歷史

    說到滿清,努爾哈赤還是滿族特色的名字,就不深入研究了。皇太極這個名字據說是努爾哈赤聽說漢人叫儲君叫皇太子,努爾哈赤特別喜愛皇太極這個兒子,希望他能夠繼承自己的大業,所以給兒子起了個名字叫皇太極。

    好了,言歸正傳。為啥滿清皇子的名字大多是生僻字呢?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乾隆穿漢服

    二,為了美好寓意,來拼字

    父母給孩子起名字寄託了父母的期望,皇上也不例外,當然是希望自己的兒子福壽綿長,建功立業。起的名字要有好的寓意,在有偏旁的限制下,只能在這個字的另一半上發揮聰明才智,比如道光的兒子門,前三個奕綱,奕緯,奕繼,奕綱活了二十四歲,壽命不長,後面倆兒子出生沒多久就死了,所以道光換了個偏旁,換成言字旁。他後面兒子的名字奕詝,奕誴,奕詥,奕譓,乍看之下都是生僻字,都不認識,但是看右邊的寧,宗,合,惠這幾個字大家應該都認識,寓意也美好。道光當皇子時叫綿寧,當上皇帝后他把名字改成了旻寧,這個旻字不太常見,但是把這個字拆開,日和文,大家就不陌生了,這也是拼字,和武則天創造的“曌”這個字如出一轍,日月當空,象徵無上皇權。就是現在人起名字也有好多拼字的。

    乾隆皇帝兒子名字,看名字的右半部分,應該都認識,寓意也不錯。

    三,為了避免出現重名。

    給皇子起個老百姓都不常見的生僻字,減少了重名的概率,老百姓都沒怎麼見過的字,肯定不會給孩子起,因為都想不起來,這樣也方便了老百姓,不必總為避諱而煩惱。

  • 3 # AlexanderG

    過去有嚴格避諱制度,為尊者諱,為長者諱。尊者長者的名字不能說,不能寫,很多地方因此而改名換姓。比如觀音菩薩原本名叫觀世音菩薩,為避李世民的諱而將世字去掉。康熙帝名玄燁,古往今來凡帶玄字的都改為元,或者寫的時候玄字的末筆的那點不寫。這種制度給民間帶來極大的麻煩。所以從明朝開始,皇室子孫取名都用生僻字,到清朝除了用生僻字,還改為不全避諱,比如雍正帝避胤不避禛

  • 4 # 趙燕雲

      其實不僅滿清皇室,中國古代王朝都會在名字上選用生僻字。比如宋代皇子登基為帝后一般會改名字,用一個比較生僻的字眼。明代亦然。這主要是為了“避諱”需要。所謂避諱,就是君王為了顯示威嚴,規定人們說話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寫其名,而以別的字相代替或者要缺筆。如果用生僻字就避免了這種情況發生,當然避諱在古代對長輩亦然。當然也有彰顯特殊身份的需要。

      明代其實對宗室取名形成了規範性,如要求固定名字偏旁,即必須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順序迴圈。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很多偏僻字。

      清代吸收了這點,如康熙以後胤、弘、永命名要分別對應礻、日、王偏旁,以後的綿、奕、載分別對應心、糹、釒偏旁,而溥、毓、恆多對應亻、山、金偏旁。

      而且到了道光皇帝以後,皇室又定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非皇帝的直系血脈,不可以用特定的偏旁,以此來區別皇家和宗室。

  • 5 # 史料未及VL

    等到了康熙生兒子的時候,那時漢化的程度很完善了,基本都是取一些好聽的漢語名字,比如九子奪嫡裡那一系列光輝而又難打的名字,胤褆胤礽胤禛胤禩胤禟胤祥胤禵。老十名字好難打,礻還要加個“唐”看把老愛家講究的。

  • 6 # 珞珈山的貓

    我們今天的人取名字,其實都是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影響,繼承了大明江山的滿清王朝的統治者們也不例外。

    不妨大家來認幾個皇帝的名字:漢元帝劉奭、漢平帝劉衎、東晉穆帝司馬聃、前涼高祖昭王張寔、前燕景昭皇帝慕容儁、西涼昭武王李暠、南朝宋太宗明帝劉彧、南朝齊武帝蕭賾、北周武帝宇文邕、一代女皇武曌、南唐高皇帝李昪、宋孝宗趙眘趙眘、宋端宗趙昰。這些名字你認識幾個字?

  • 7 # 胡咩咩4

    我來回答一下吧,其實不只是在清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這麼一個傳統。

    這叫皇帝之德

    為啥呢?

    大家都知道古代平民是要避諱的,遇到皇帝和皇子的名字都要缺筆表示尊重,皇帝為了不影響百姓的正常生活學習,往往會主動選擇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很少的生僻字來做名字,甚至會去造字

    最著名的就是漢宣帝和武則天

    漢宣帝原名劉病己,這兩個字太常用了,要是避諱的話,老百姓不用看病了,所以漢宣帝主動改名:劉詢

    武則天也一樣,天和則這兩個字在文言文裡也很多見,所以改名叫武曌,既有皇帝的威嚴,又照顧天下士子。

    到了明朝朱元璋更不得了,創造了輩分,從此皇家給孩子起名那可就高難度了,開始了暴走的造字模式

    清朝更難辦,因為他是少數民族,姓愛新覺羅,名只能取兩個字,好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動漫人物做頭像是種中二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