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摩洲湖dd龍蝦
-
2 # 路上有心人
謝謝邀請。我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沒有倘若一說。生產力的發展,學術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達,朝代的變更,制度的改換,都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關係和必然性,即使有小小的偶然,但仍然會在歷史的大潮推動下沿著必然的道路前進。就拿你提出的問題來說,秦始皇的獨裁暴虐,焚書坑儒,強徵暴斂早已激起了民憤,各個失敗的國家也蠢蠢欲動,農民起義紛紛而起,再加上李斯趙高這樣手握實權的佞臣(李斯雖然有政績,但他殺韓非,主張焚書,支援胡亥反對扶蘇並修改秦始皇聖旨),無論誰當秦二世都會面臨秦國滅亡的結局。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謝謝。
-
3 # 一個人的歷史
歷史向前的車輪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改變,影響其程序的是因素是複雜的,任何一個人個人的能力都無法左右時代的變化。對於公子扶蘇,在以前的問題中我曾經提出過“儒者扶蘇、法者嬴政”的提法,扶蘇是不太支援始皇帝這套法家治國思想的,從骨子裡他是一個儒者,因此才表現出了仁厚愛民的特徵,和始皇帝嬴政相比顯得格格不入。以儒家思想治國,不滅亡是很難的。大多數古代帝王採取的治國之策是“外儒內法”,比如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另外一方面又重用張湯、朱買臣等酷吏,推行法家治國之策。這裡糾正一下,公子扶蘇不是被流放,而是被始皇帝嬴政派到邊陲之地去鍛鍊和體驗生活去了。始皇帝想讓扶蘇透過所見所聞,對於自己的治國理念達到認同,之後才能放心的把國家交到他的手裡。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始皇帝把蒙恬安排在扶蘇身邊,他想讓這位為了大秦出生入死的將軍來改變扶蘇的那顆儒者之心。為了引導自己這個“不爭氣”的兒子,始皇帝嬴政可謂不遺餘力,我看到了秦皇的另一個身份是慈父。但始皇帝嬴政的努力失敗了,自己在趙武靈王被餓死的沙丘暴斃,死因至今成迷。後續的事情並沒有按照始皇帝的預想展開:
趙高和李斯篡改詔書讓二子胡亥繼位,處死蒙恬、蒙毅兄弟,毀掉了大秦的肱骨之臣,李斯這位大秦宰相最後死在了趙高的讒言和胡亥的屠刀下,歸根結底是死在了自己“倉鼠之悟”的狹隘思想下。陳勝、吳廣起義點燃了天下反秦的第一把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最後天下歸於劉邦,統一於漢。秦國的國運如何,取決於繼任者應對這些變化的能力,但是扶蘇未讀懂父親的用心,面對令自己自裁的偽詔慷慨赴死,這不是勇氣和孝心,而是棄國家大義於不顧的懦弱和放棄。因此天下如果交到扶蘇手裡,秦國的國運也不可能有什麼變化,天下需要的是黃老之術休養生息,這非扶蘇一個儒生所能掌控。
回覆列表
歷史沒有如果!但是如果扶蘇沒有流放,而是留在嬴政身邊,會有兩種結局,第一,憑一封假詔就自殺的人政治上不成熟,何況身邊還有幾十萬蒙家軍,不管不問就死了,表現出政治上不成熟。史記記載,李斯剛開始是不同意二世當皇帝的,二世已經也不敢當,是趙高的勸說二世才當皇帝的。也就是說扶蘇當皇帝會得到李斯的輔助。就算政治不成熟,有一幫大臣輔助,天下因為秦國的暴政,會動盪幾年,讓後改變施政方針可存國,同時大秦罪人趙高也不會登上舞臺!但是由於秦國政體缺陷,沒有任何機制可以限制的皇權,不會太長時間也會滅國,皇帝沒限制皇權基本要領盒飯了。第二。扶蘇其實比胡亥好不了太多,史記記載,胡亥信奉儒家思想,但是秦國制度皇權沒限制,很快聲色犬馬,開始享樂,但是胡亥絕不是二貨。當政後做的一系列事情都證明他是很聰明的,他被趙高利用和欺騙居多,比如殺李斯就是被趙高騙的,其實他政治上比扶蘇成熟,所以扶蘇當皇帝后沒有趙高出現,也會出現其他人,也有可能會亡國,史記出現最多的一句話,天下苦秦久矣!如果不改變體制平民憤,誰當皇帝都會亡國。都會被百姓或者六國貴族滅掉!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