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7
回覆列表
  • 1 # 詩經秦風無衣

    金庸的史學功底可以說是較為優秀的,從他寫得“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越女劍》來分析。

    其中有歷史背景的有:《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鴛鴦刀》、《書劍恩仇錄》、《鹿鼎記》這五部都是以清乾隆年間為背景,展開述說出世與入世之人的俠義情懷,十分符合為“為國為民”的氣質,而其中又飽含濃厚的清朝文化。

    時代背景最早的一部為《越女劍》,大概背景為春秋時期,講述了吳越爭霸的故事,其中放羊女阿青出場就輕易地擊敗了吳國八劍士,被稱為“神劍”,展現了江湖之中有太多的奇人能士的道理。

    從《天龍八部》到“射鵰三部曲”再到《碧血劍》是從宋元明這樣的遞進關係來傳遞俠情,而其中的角色大多可以稱得上“大俠”,而金庸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這幾部劇中得以形象的展示。

    而《笑傲江湖》、《連城訣》、《白馬嘯西風》、《俠客行》這些並沒有明確的指出歷史背景,按金庸的話說,沒有歷史背景的可適用於任何時代,他是武俠小說作家,並不是歷史作家,而他想表述的中心思想也只能是“俠情”。

  • 2 # 段華為

    金庸是最著名的武俠小說作家,享譽海內外,有三億讀者,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但是晚年的金庸最在乎不是他的武俠小說,而是自己的學術地位。金庸說,“學問不夠,是我一生的一大缺陷”,在晚年的時候想有所作為和突破。

    1999年,金庸就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2000年,金庸被評上了浙大博士生導師的資格,2001年開始招收歷史系古代史專業的隋唐史、中西交通史方向的博士生。

    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董健在接受《金陵晚報》記者採訪時稱:“那一次,金庸來南京,我作為南大文學院院長,全程參與了接待工作。在和他一起吃飯的時候,他一再強調,他是歷史學家,而非小說家!後來給南大學生作報告的時候,我們本來想請他講講武俠小說,可是他一再堅持要講歷史政治方面的內容,後來,我們做了讓步,他給學生們作了題為《南京的歷史政治》的講演。

    那天,金庸的講演讓在場所有人大失所望,可以說是十分失敗。演講中百出的歷史政治方面的錯誤引起了學生們不停鬨笑,場面很是尷尬。當時,一位歷史系的教授對我講,以‘歷史學家’金庸先生的水平,別說是院長了,在南大歷史系當個副教授都不夠。”

    歷史系退休教授何忠禮稱,金庸博士生導師資格歷史系沒有通過,是上級領導決定的:“金庸對歷史學基本不懂,讓他帶博士完全是誤導學生。”

    金庸招收的三個博士生對金庸也不滿意,金庸雖然是導師,但極少過問學生們的學業,除了帶他們參加過“華山論劍”、“南湖論劍”這樣的活動外,師生雙方一個學期只見一次面,每次聊上幾個鐘頭,而正規的授課則從來沒有過。

    金庸太忙了,社會活動多,商業氣氛濃,學術品味差,功利性太強了。《金庸傳》作者傅國湧說,“金庸的一個問題是,他太希望以歷史學者的身份被人們記住,其實就憑他的14部小說,他已經足夠不朽了,何必還孜孜不倦地四處奔走追求聲名。”

    更慘的是,博士還沒有畢業,金庸導師卻辭職了。

    董健(南京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金庸辭職,我的第一反應是“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整件事本身就是“一場錯位”,金庸是一個非常好的武俠小說家,但自從到浙江大學至今,沒有寫出什麼學術研究論文,或在核心刊物上發表過什麼文章。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葛劍雄說,據我所知,中國史學界沒有人認為金庸是一位歷史學家。

    北大教授陳平原認為,“對於中國歷史的獨立思考,乃金庸小說成功的一大關鍵”,但是,“對金庸的史學修養,不應估價太高”。

    小說家是小說家,歷史學家是歷史學家,你寫的小說再好,也不一定是歷史學家。金庸自認為在小說上已經功德圓滿了,很想在歷史學上更進一步,人們喜歡聽他講武俠,他偏偏給你講歷史,在北大一次的演講被認為是一般一般,反響不大。金庸的歷史學水平,在學術界是不被認可的。

    導演張紀中認為,金庸選擇去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就是憋著一口氣,要回擊那些曾經嘲笑金庸學問功底不夠的批評者們。

    2005年6月22日,83歲的金庸註冊成為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學生。最終,金庸花了五年時間,在劍橋大學分別拿到了歷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金庸拿了劍橋大學的博士還不滿足,然後又開始到北大攻讀博士,可惜年事已高,身體趨弱,導致他未能按計劃完成學業,無法拿到博士文憑。應該給北大一個贊,沒有濫發文憑。

    金庸是很高傲的,對外界的批評並不服氣,2005年他對記者說,“南京大學有個院長批評我,金庸不是科班出身,不是研究歷史的。但北大有教授就認為,歷史學家和歷史工作者是不同的。歷史學家要目光很遠,需要一個大的歷史觀,而不是考證哪一點。“

    金庸不是歷史學家,但是說金庸對歷史學基本不懂,肯定是過於刻薄了。余英時認為“對金庸深厚的文史造詣更為欣賞”。金克木說金庸的史學佛學見解,“論水平未必是‘超一流’…然而以史學佛學入小說,在武俠中講‘破相”,那就超人等了”。張五常說:“我平生遇到過的學問高人無數,查先生是其中一個。”

    金庸決心寫一部《中國通史》,來證明自己的學術能力和歷史觀。金庸表示,半個多世紀以來,已經有過好幾部《中國通史》,其中周谷城、范文瀾和翦伯贊寫的中國通史,寫得都非常好,給了他許多啟發。

    金庸寫《中國通史》理由有三條:已有的中國通史古文太多,青少年學生難以卒讀;已有的中國通史往往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半個多世紀來的中國通史幾乎全都是以階級鬥爭為主線。金庸表示,他要反其道而行之,改變一下寫作手法,用白話文,用小說體寫歷史,使青少年學生更容易閱讀;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來陳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民族融合史觀詮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

    只可惜,金庸去世了,我們也沒有看到他寫的《中國通史》。

    金庸是史學著作就是《袁崇煥評傳》,在學術界看來,不過是本普及性著作而已。金庸的《袁崇煥評傳》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吹捧清朝太過,過度貶損明朝。

    金庸說:“整體說來,清朝比明朝好得多。從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個君主,他們的總平均分數和明朝十六個皇帝相比,我以為在數學上簡直不能比,因為前者的是相當高的正數,後者是相當高的負數。”明朝不如清朝敗仗打得多,合約簽得多,土地割得多。

    金庸吹捧努爾哈赤為“自成吉思汗以來,四百多年中全世界從未出現過的軍事天才”,可是這個軍事天才最後死在誰手裡啊,牛皮吹得太大了。

    金庸還自信滿滿,“滿洲戰士後來打敗了俄羅斯帝國的騎兵,打敗了尼泊爾的啹喀兵,打敗了蒙古兵,打敗了北韓兵,打敗了越南兵,間接打敗荷蘭兵,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兩百年中,無敵於天下。”康熙簽訂的《尼布楚條約》送給俄羅斯多少土地,還說什麼“無敵於天下”。

    金庸的個人感情色彩太濃,缺乏歷史學者的客觀公正。寫歷史不是寫小說,可以隨意發揮的。金庸距離一個歷史學家還是有距離的。

  • 3 # 暢閱吳頔

    謝邀。這個真不好評論,畢竟沒有和老先生當面探討過。從老先生生平看,上的是民國的學堂,國學基礎應該是沒得說,但大學主修的是外交和國際法,和國內歷史關係不大。如果從僅從小說看,宋,遼,大理,吐蕃到元早期的一些歷史肯定是瞭解的,而且應該比較全面。這充分反應在其小說內。但小說畢竟是小說,沒有太多歷史細節提現(細節比大的歷史事件更體現史學功底,比如稍微瞭解點南宋歷史就知道襄陽之戰,瞭解些遼金史就知道完顏阿古打取代遼。但是金代遼的歷史背景和細節,契丹和女真的民族矛盾根源和信仰習慣差別,宋時吐蕃和中原的關係,這些才能展示歷史功底)。就算有些錯誤,也可以說是小說需要,很難一定說是老先生認識錯誤。其實作為一個小說家,又不主攻歷史題材(這點黃易的幾部小說倒是體現出較深的史學功底),真沒必要在乎歷史功底,小說曾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回憶就好。

    因此很難從小說判斷金庸先生的歷史功底,如果僅僅從小說中人物細節判斷金先生不知道或有歷史偏見就有點像文字獄了。

  • 4 # 藍色索姆拉

    感覺金庸的史學功底還是很不錯的,如射鵰的南宋背景,倚天的元末明初,基本能讓人帶入歷史氛圍。

    但是涉及明末及清朝這一段,完全就是個渣。說他不懂歷史吧,也不是,金庸不知出於何種目的竭心盡力為滿清洗地。

    碧血劍中為擁兵自重,企圖和談的袁崇煥洗地,鹿鼎記中為順治康熙洗地,為吳六奇洗地.........

    話說查家祖上也是深受文字獄迫害的,要知道有這個不肖子孫會不會氣的冒煙。

    突然想起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受害人會變態的愛上罪犯,金庸當是此症嚴重患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味的黃刺魚該如何釣上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