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生兔貓

    從表面上看,《長安十二時辰》最大的問題是“閒筆”太多。

    你說你一個懸疑推理劇,整這麼多“日常”是啥意思呢?既然整個劇情都發生在十二個時辰裡,按說該高度緊湊才是,“盛世景觀”不是不能有,但至少不能讓“景觀”稀釋了劇情本應有的連貫性和緊張感吧。

    但這其實不是《長安十二時辰》爛尾的根本原因。“爛尾”之所以被稱為“爛尾”,一定是說,問題的關鍵出在“尾”上。

    具體來說,在整個故事的尾部,情節沒有收縮到正派與反派的尖銳對立上(當然也有),反而一再試圖透過人物的複雜性來展現選擇的困境。

    比如徐賓這個人物,是個典型的結果導向型反派,你不能說他沒有理想,只是他的理想有點可怕——他願意為了夢中的長安,毀掉現實的長安,他的價值判斷高於其他人的生命。

    這樣完全忽略程序正義的做法,使這個人物不可能有好下場(至少電視劇中不可能)。可是話又說回來,他做的一切,純粹是為了一己之私嗎?又不是。他有他的精神困境,這種困境也呈現給了觀眾。

    又比如李必,這是正面人物了吧,他對太子有情義,也有期許,但這種期許卻是源於對聖上的失望。他看見了長安的危機、大唐的危機,可是他不知道,當年聖上很可能也被別的人期許過。

    李必未必不知道,在缺乏制衡和監督的時代,任何人都是靠不住的,此刻的聖明不代表每一刻的聖明,更不代表永遠的聖明。但他知道了又如何?他還有什麼別的路可走?這也是一個困境。

    這一切困境疊加起來,就成了這部電視劇最大的問題:試圖深刻,卻給人故弄玄虛之感。

    深刻是電視劇的大忌。

    這不是說,觀眾都很膚淺,而是說,觀眾追劇的目的多半在於消遣和宣洩情緒,不是為了思考什麼、反省什麼。

    於是問題來了:如果你很深刻,你就很難避免沉重。可是他為什麼要看你的沉重呢?他的生活本來就已經很沉重了。

    如果只是單純的深刻,也還好,更關鍵的問題在於它為了深刻,摒棄了二元對立。

    它試圖展現世界的複雜、人性的複雜,它試圖告訴觀眾,好人也有非常討厭的缺點,壞人也有不那麼壞的地方。這就剝奪了觀眾的很多樂趣。

    相當一部分觀眾——注意,我沒說“全部”,也沒說“大部分”,這句話是為槓精準備的——需要電視劇的角色具有非常鮮明的立場和態度,只有這樣,他才便於代入自己的情緒和觀念,也才願意跟著電視劇的思路向前走。如果你告訴他,其實好人也並沒那麼好,壞人也不那麼壞,他就無所適從了。他沒辦法把情緒完全投入到這樣的電視劇裡。

    但這絕不是譴責觀眾的思維太簡單。我也是觀眾,我能理解那種感覺:

    不是我不懂得世界的複雜,而是我拒絕懂得世界的複雜。不是我不夠深刻,而是我不願意按照導演和編劇期許的那樣去深刻。

    複雜和深刻不能給人帶來快感。一旦接受世界的複雜和深刻,就意味著要放棄自己鮮明的情緒去理解每一個人,包括理解那些在情感和價值觀上與自己對立的人。

    或者也可以說,這意味著要承認那些不符合自己價值判斷的人物身上的合理之處。

    其實“愛”與“恨”都是越簡單、越直接、越極端,才越能給人帶來滿足。只要承認了“黑”與“白”之間的“灰”,滿足感就會減弱很多。

    所以,有時候,即使我們知道“世界是複雜和深刻的”這個事實,也不願多想、多看。

    那麼,《長安十二時辰》的“爛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急性髓白血病MDS轉化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