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塘翠
-
2 # 中元居士
恆星爆發時,物質噴發的速度非常快,就算核心形成了黑洞,也不能把這些物質拉回去。如果形成的星雲質量足夠大,基本上都會變成恆星系,太陽系就是這麼形成的。
-
3 # 夢程771
會,不過。要等到那片星雲冷卻下來才行,不不然星雲中的溫度高,分子運動速度快,引力無法抓住。但是星雲中新誕生的恆星肯定比以前的恆星小。比如,蟹壯星雲就是一個裡面就只有一箇中子星,沒有誕生新的恆星。
-
4 # 夏日蟬時雨
會的,只要引力波,引力潮汐,或者伽馬射線爆,磁暴等令星雲產生激盪,然後萬有引力作用下,形成吸積效應,聚合在一起就行了。只要質量足夠大,就能形成新恆星。
-
5 # 如龍得雲13333
否!恆星都是可以發光的氣態星球,僅銀河系就有上億顆,我們所處的太陽系的主星太陽就是一顆恆星。假如恆星爆炸後,沒有形成中子星和黑洞,只剩下一片星雲,那這片星雲不再會形成恆星,而是漂泊在太空,最後被其他有引力的星球吞噬。理由是膨脹速度過快,星雲稀薄,缺乏強大磁力和能量的超大物質碎塊,即使有這種物質碎塊也只能形成小行星而不是恆星。一般情況下,恆星爆炸能夠形成中子星和黑洞的條件是:當質量是太陽8——25倍的恆星爆炸將會引發超新星爆發,最後遺留下一顆中子星。當質量更大的恆星即質量超過太陽25倍以上的恆星爆炸,最後將形成黑洞。但是質量過於大也不行,如果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300倍左右,最後會發生爆炸,什麼也不會留下。如1987年,天文學家在名為大麥哲倫雲矮星系附近發現恆星爆炸,在爆炸之後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既沒有形成中子星,也沒有形成黑洞。因此,假如恆星爆炸後沒有形成中子星和黑洞,只剩下一片星雲,那這片星雲不再會形成恆星,頂多也只能形成小行星。其星雲物質的結局先是在太空中漂浮擴散,後被其他星球所俘獲。
-
6 # 人人視界
014答:
當然超大質量恆星的末日通常造成四種結果:
如果是星雲:
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星雲相互聚集,但密度具有不均勻性。星雲中密度低的部分會受到密度高的部分吸引而聚集,當聚集到一定程度,中心部分由於處於高溫高密狀態,並且有向外的熱輻射,形成原恆星,隨後核心溫度急劇增加,直到可以產生核反應。一個新的類似太陽的新恆星產生了。
具體地,一個具有特定尺度L和溫度T的星雲,當其密度ρ大於等於金斯密度 ρJA時,會發生坍縮:
式中M為星雲質量,KB為玻爾茲曼常數,G為萬有引力常數。
換個角度看,還可以定義金斯長度:
當密度擾動區域大於金斯長度時,會發生坍縮。
-
7 # 荷村公
恆星沒有外力是不會自行爆炸的;
爆炸的不只是一棵恆星,而是整個星系;
星系本身就是一個架構,相互相承的;
一粒滾珠掉了,整個軸承就散了。
星系爆炸後,成了星塵;繼而就是星系的胎兒。
-
8 # 平常人246089341
巨大的恆星在激變爆炸中結束生命,而中子星就是爆炸的產物,脈衝星是一種中子星,它是一種體積小,密度大,高速旋轉的恆星,該恆星充滿了中子,它在旋轉同時發出窄束無線電波。
-
9 # 加點藍吧
謝邀!這片星雲也可能是許多星雲,包含有碳氧物質以及有機體元素。它們會在原恆星以外的廣袤時空中,在有條件的情型下會形成新的恆星。宇宙正是由於這個機制,導致了恆星的新陳代謝和繼往開來。事實也同時證明了,宇宙正在不斷和加速膨脹,有許多較大質量恆星短短數千萬年生命,而新出現的恆星又如雨後春筍茁壯成長。從而形成了宇宙迴圈往復生生不息的壯觀景象!請指正。
-
10 # Luthiel
不會,就算會也是小得多的但是壽命也給更長的紅矮星。星雲的成分不再是氫為主了,變成了其他原子量更大的元素,這些元素聚變條件更難,釋放能量更少。
我們的太陽大概是宇宙誕生後第三批恆星,第一批非常大,很快就炸了。
-
11 # 達利達
首先,坍塌的恆星不會只剩下星雲,假如只剩下星雲,這個星雲要形成恆星,最起碼要有高速旋轉的核心元素,要有幾百萬度的高溫,要有引力波,量子等高能量,甚至還要有暗物質等,所以再形成恆星很難。
回覆列表
沒有中子星和黑洞,那必定會剩下一顆白矮星,由於原恆星本來質量就不是十分大,爆炸後剩下的氫元素恐怕只足夠形成矮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