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雞麻麻
-
2 # 小2y
珍珠雞,又稱珠雞、山雞、幾內亞鳥。雞形目、珠雞科, 珍珠雞頭很小,面部淡青紫色,喙強而尖,喙尖端淡黃色,後部紅色,在喙的後下方左右各有一個心狀肉垂。眼部四周無毛,有一圈白色斑紋直延至頸上部。頸細長,披一圈紫藍色針狀羽毛。腳短,小時腳紅色,成年後呈灰黑色。行走迅速。珍珠雞全身羽毛灰色,並有規則的圓形白點,形如珍珠,故有“珍珠雞”之美稱。珍珠雞形體圓矮,沒有雞冠,頭頂部無毛,而有角質化突起,稱之頭盔,尾部羽毛較硬略垂。 原產非洲大陸西海岸的幾內亞。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高蛋白,低脂肪。原為野生禽類,經馴化飼養,逐漸成為一些國家的肉用家禽新品種。
-
3 # 小舟從此逝江海度餘生
的這個問題很好,我來幫你回答。這種雞稱為珍珠雞或珠雞,原產於非洲。後經訓化人工培育已有數個品種。1985年首次引入中國。體長75~200釐米,體重1600~2700克。體羽主要為暗褐色,翅膀和尾羽上有白斑或成灰綠色,非常漂亮。
其生活習慣,適應性好,抗病力強,覓食能力強,食性廣而雜,特別喜歡青綠飼料。
這個一般作為特種養殖,不適合大規模養殖。
-
4 # 博索藝術
文物鑑賞:3000多年前甲骨文裡的“雞”https://mp.weixin.qq.com/s/sjIGWEX1joDQE_9K7sSCEQ ♂ (三國) 青釉瓷雞籠
長 9、寬 7、高 5.5 釐米。明器。呈半圓柱體,平底。正面露有兩雞首,飾多道線狀柵欄。底胎呈褐紅色,施青釉,透亮。
據考古資料表明,距今大約 8000 年左右。當時居住在北辛、磁山和裴李崗文化遺址的東夷族正是以雞為主要食禽。西周王室設有“雞人”專門負責祭祀和報時。
3000 多年前,中國甲骨文中出現“雞”字
漢至魏晉時期,中國的養雞業已進入了一個昌盛的時期,家雞成了人們主要的食禽、圖騰、占卜、祭祀和隨葬之物,因此雞的形象越來越多地運用到陶瓷器上,如漢代的陶雞屋、陶雞舍;六朝的瓷雞首壺、雞首罐、雞籠、雞盆等。(鑑賞人:李妍嘉)
高25.5 cm,口徑6.8 cm。木胎,髹紅雕漆。敞口,束頸,鼓腹,外撇足。器內髹黑漆,器表通體剔紅雕纏枝蓮紋,腹部開光四處,錦地紋上雕人物故事圖,人物雕刻精細,神態逼真,四邊諸景,遠近盡收。整器器質細膩,色澤蘊亮,紋飾繁縟,構圖巧妙。(鑑賞人:裴少菲)
高足碗,又稱靶碗,碗的一種式樣,傳為祭祀禮佛之器。1959年上海市文物倉庫調撥。口徑15、足徑5、通高11.5釐米。此高足碗造型優美,器型高貴典雅,瓷胎,修胎規整,釉面呈橘皮狀,碗心及外壁均罩祭紅釉,釉色均勻純正,給人以深沉穩定的美感。碗口沿及底足處均有一週白色圈線,猶如一根燈草,即燈草邊。高足內壁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單行六字篆書款。(鑑賞人:王冬媚)
回覆列表
您提的這個問題很好,我來幫你回答。這種雞稱為珍珠雞或珠雞,原產於非洲。後經訓化人工培育已有數個品種。1985年首次引入中國。體長75~200釐米,體重1600~2700克。體羽主要為暗褐色,翅膀和尾羽上有白斑或成灰綠色,非常漂亮。
其生活習慣,適應性好,抗病力強,覓食能力強,食性廣而雜,特別喜歡青綠飼料。
產品特性,珠雞通常在220日齡左右開始產蛋。
其食用價值,肉質鮮美,細嫩可口,野味濃郁,胸肌和大腿內各有同體重的25%左右,肌肉中蛋白質含量超過23%並含有較多的微量元素,所含的維生素比嘉際高一倍以上。
飼養方式大體與飼養一般甲基相同,可以使用現有雞舍。逐級具有飛翔能力,特別在產蛋前期這種野性表現更加明顯,因此必須設定鐵絲網防止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