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仁勇校尉
-
2 # 古今歷史觀文
吳三桂的到底是什麼實力,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下過圍棋的人都知道,有時一枚棋子就是一個勝負手。在李自成與滿清爭奪天下的時候,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可以算是這盤棋上的最重要的一枚棋子,結果一場“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戲碼讓他倒向了滿人,改變了未來幾百年的歷史。吳三桂成了清朝的“哮天犬”,引清軍入關後,吳三桂兵不解甲,充當滿人急先鋒,一路打到了雲南,幫清朝完成了基本統一。
吳三桂的功績,在滿清朝的歷史上也絕對找不出五個人,因此滿清甚至不惜用裂土分封的方式報答吳三桂,他們也明白,沒有吳三桂的鼎力相助,想要如此快速的定鼎中原簡直就是痴人說夢。吳三桂被封平西親王,鎮守雲南開藩設府,接手當地軍政大權,成為獨霸一方的諸侯,兒子吳應熊娶了公主,加太子少保。親王是滿清最高一等的爵位了,授予一名漢人,整個清王朝無出其右。
吳三桂獲封平西王后,一直待在雲南鞏固自己的勢力,他率軍攻打土匪流寇,平定水西土司,維持了雲南一帶短時間的安穩,把雲南治理得井井有條。對手下的士兵也沒有放鬆訓練,他知道自己並沒有被滿清皇權真正接納,所以不得不警惕。在多年的經營下,吳三桂在雲南的實力強悍無比,毫不誇張地說,雲南的百姓只知平西王不知滿清帝。
滿清自然想制約吳三桂,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軍餉不足,令吳三桂裁兵。這不僅為了削弱吳三桂的力量,也是考驗吳三桂是否忠誠。吳三桂得到裁兵命令後,直接裁掉三萬六千兵員。這些兵員中,都是綠營軍和各地招降軍隊。吳三桂本部精銳,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為表忠心,吳三桂出兵緬甸抓回南明皇帝,並將其處死,表示自己跟明朝斷絕關係,不再留有退路。
推薦閱讀:歷史上的曹操是什麼樣子的?《資治通鑑》中描寫的還是人嗎?
此舉令清廷非常滿意,給予了吳三桂很大的權力。官員將領職位,都是由吳三桂部將推舉後任免。當時由吳三桂任命的官員,甚至有“西選官”的說法。這些“西選官”還會調任其他地方,進一步擴大吳三桂的影響力。清朝不僅沒有制止,反而給雲、貴地區的督撫下令,讓他們遇到事情,要聽從平西王節制。
久而久之,吳三桂憑藉其在雲南的地位和權勢,往南可以扼制黔粵地區,往西可控制秦隴地區,擁有了鉅額財富,每年更是從朝廷那裡“坑騙”了許多軍餉回來。雲南、福建、廣東三藩,所需餉銀達二千餘萬,天下財賦幾乎一半消耗在三藩上了。吳三桂還擅長拉攏,京城中也有不少吳三桂的勢力,為他說好話,傳遞訊息,整個雲貴地區,成了吳三桂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
康熙親政後,對雄踞一方的吳三桂非常不滿,數次想要削藩,但因為吳三桂有耿精忠和尚可喜這兩位藩王盟友,一直未能成行。康熙深知藩王禍患,勢成尾大,非國家之利,於1673年下詔裁撤三藩。吳三桂不甘被裁,起兵叛亂。讓人沒想到的是,吳三桂殺了南明永曆帝后,居然還敢公開扯起“反清復明”的旗幟。
吳三桂還是有能力的,起兵時不過以雲南一隅之地,勢如破竹,一路打到長江流域。康熙年間,清廷仰仗奪取天下的精銳八旗兵已腐朽墮落,始終在失敗潰退。此時的吳三桂一旦趁著形勢一鼓作氣打過去,那麼北伐成功,將清朝趕回東北,恢復漢家江山並不是難事。然而吳三桂胸無大志,他最大的願望是劃江而治,在兵力鼎盛時期隔江求和,給了清廷喘息之機,從容調取全國之力與之對抗。
隨著戰爭的消耗以及時間的推移,吳三桂集團越打越弱。眼看形勢越發不利,吳三桂1678年在衡州稱帝,改元昭武,國號為周,臨死過了一把皇帝癮。很快,吳三桂病死,傳位給孫子吳世璠。1681年,清軍雲集昆明城下,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平定。總之,吳三桂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康熙一手爛牌打活了。
-
3 # 大國布衣
清朝入關之初,由於八旗兵力有限,當時以李自成為代表的大順軍和佔據東南半壁江山的南明小朝廷依然擁有一定的實力,因此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充當馬前卒,從事招撫及武力鎮壓。在明朝的降將中,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吳三桂四人,都早在清朝入關前,或獻關或獻城投降,在清朝入主北京,逐步統一天下過程中出力最大,所四人全部受封為王。孔有德被封為定南王,吳三桂封平西王,耿精忠封靖南王,尚可喜封平南王。
經過二十的戰爭,清朝逐一消滅了堅決抗清的農民軍,而南明在南方建立的數個政權,隨著永曆帝在昆明被吳三桂絞殺也徹底失敗。清朝當時重視北方的穩定,因此把大部分的八旗力量放置在北方,用來拱衛京師和駐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則暫時交給吳三桂等漢族藩王去鎮守。四大漢族藩王中,定南王孔有德在桂林與南明晉王李定國作戰中失敗自殺,其子亦被李定國所殺,因此藩國無人襲封。如此,就形成了以鎮守雲南的吳三桂和鎮守廣東的尚可喜,鎮守福建的耿精忠的三藩。
三藩擁兵自重,久鎮地方,兵糧充足,且有專制藩國之大權.三藩加起來的總兵力超過二十萬人,而其中又屬實力最雄厚,吳三桂還向清廷推薦心腹將領王輔臣為陝西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王緒,馬寶,王屏藩等十人為雲南總兵,三藩實力幾及全國之半,成為i清朝當時潛在的最大威脅。
吳三桂鎮守雲貴,清廷出於信任,予其便宜行事,吳三桂以一人掌握雲南軍政大權,兩省督撫都受他節制。吳三桂還濫封文武官員,號稱“西選”,從雲南選取的官員幾乎遍及天下,牢牢的控制了雲貴兩省的軍政要害。吳三桂以各種理由向朝廷索要奉餉。順治十七年,雲南一省奉餉就達到九百萬兩,再加閩粵二藩之餉,年需達兩千餘萬兩,如此鉅額數目,另近諸省財力有限,朝廷以江南賦稅充實三藩所需奉餉,致使清朝財賦半耗於三藩。
吳三桂為了斂財以為發動叛亂提供強大的財力支援,還私自鑄錢(時稱“西錢”),開礦鑄鐵,販賣私鹽,其專政雲南十餘年 ,“日練兵馬,利器械”,在各省安插心腹,多官至提督,其處心積慮擴大勢力,再加上與他狼狽為奸的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都在藩國大肆斂財。三藩各據一方,互通聲氣,廣佈黨羽,心懷異志,成為清廷不能不防的割據勢力。
吳三桂利用清朝初定天下,根基尚不穩,加上民間反清復明之人較多,適時的提出“共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的口號,短時間之內得到了大量反清勢力的響應。至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及尚可喜、耿仲明實際控制有云南、貴州、福建、廣東、響應反清的有四川、陝西等省,短時間內湖南、廣西都全部淪陷。其盛極時,光吳三桂自己就有超過三十萬的精銳部隊,加上他安插在各省的心腹將領,總兵力已達四十萬以上。
吳三桂以雲貴兩省為大本營,直接間接指揮超過四十萬的軍隊,控制著西南諸省,這對入主中原才幾十年的清王朝是最大的威脅,也是康熙皇帝自登基以來遇到的最大危機,難怪在叛亂之初,面對氣勢洶洶的叛軍,康熙都急得準備御駕親征。
-
4 # 流浪成海顧爛泥
鰲拜在被康熙皇帝除掉之前,與吳三桂關係密切,他們兩個,一在中樞,一在地方,互通聲氣,互為依恃。
鰲拜死後,吳三桂在雲南,已經和土皇帝差不多了,擁兵自重,自行任免官吏,已經明顯威脅到清朝的統治,以下試舉幾例:
2)吳三桂不僅自由處置地方事務、自行任免地方官吏,還節制雲、貴兩省的總督、巡撫,並且還向其它地區選派官吏,稱“西選”,一時出現“西選之官滿天下”的局面,以至出現南方各省很多提督、總兵,都是吳三桂心腹的情況。
3)吳三桂有意刺激雲南等地的土司叛亂,以便以逛報軍情,為其增兵、養兵,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尋找藉口。
吳三桂起兵反清時有多少兵力?不包括後來投降的,光是吳三桂直接掌控的兵力,大致在十萬左右,有如下依據:
1)《清世祖實錄》卷136記載,(順治十七年)除“官甲一萬員名”,另有綠營及投誠兵約六萬名,合計七萬人。
又加上吳三桂反清是蓄謀已久的,自是想方設法增加其兵力,日本學者稻葉君山在其著作《清朝全史》中所說的吳三桂起兵時“常備之勁兵,大約不下十萬”,是比較可信的。
-
5 # 汗青正浩
歷史上不乏愛美人的人物,而吳三桂則是其中翹楚,一句“衝冠一怒為紅顏”道盡了他的人生,而這個歷史上有名的大人物,為何會從一個投降清朝的“小人物”成長到康熙都要畏懼的存在呢?
吳三桂投降清朝公元1644年,吳三桂投降清朝。吳三桂在清朝統一全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西南地區的局勢仍然非常不穩定,在這樣的情況下,南明的殘餘勢力想要插一腳,而且隨時蟄伏著,等待一個最好的時機。也是考慮到了這個情況,朝廷將吳三桂留在雲南,並利用吳三桂壓制南明殘餘勢力。
當時,吳三桂手底下的士兵人數不少,大概有六萬多人。而朝廷用國庫空虛,養不起那麼多士兵為理由,讓吳三桂裁員。說得好聽,實則也是害怕吳三桂手底下士兵太多,會發生一些預料中的狀況。吳三桂也是一個聰明人,自然不敢違抗聖旨,再加上他本來是投降者,這時是表忠心的機會,他將軍隊裁員,只剩下了二萬四。
事實上這是吳三桂做給外人看的,他只裁掉了二萬多,將其中最精銳的四萬人留下。但朝廷只負責二萬四人的軍費,換言之,吳三桂偷偷留下來的士兵則是要靠他自己養活,他靠著雲貴等地的財政養著自己的軍隊,可見此人很有小心機。
吳三桂覺得自己投降清朝,實則就是一個牆頭草,為了防止朝廷覺得他沒有利用價值除掉他,他並未剷除南明勢力,反而留下一部分,這樣一來,他的價值是保住了。
康熙決定撤三藩在順治和康熙統治初期,朝廷將西南地區的選官權移交給了吳三桂,他有權任命雲南和貴州的各級官員。此外,吳三桂的許多老部下都是四川、陝西、廣西等地的官員。所以吳三桂表面上只有二萬四的軍隊,可是實際上各地都有他的人,實在是不讓人放心。
當康熙長大之後,有了自己的見解,他覺得吳三桂等人有威脅,他想要剷除三藩,可實力又不夠,對方也很強硬。而三藩認為康熙沒這個膽子動他們,畢竟他們是功臣,手中權力大。康熙則考慮到吳三桂的兒子還囚禁在京城,並不擔心。可是吳三桂並不擔心這個兒子的死活,暗中一直籌謀,手中的軍隊人數已經接近於八萬。
吳三桂舉兵造反康熙12年,康熙終於等到了一個機會,因為平南王尚可喜與長子兩個人之間出現了矛盾,尚可喜請求歸老,這個行為讓康熙開始部署,之後尚可喜帶著兒子返鄉,康熙也成功撤了一藩。這時候吳三桂急了,他害怕尚可喜的下場就是他的下場,皇帝既然要撤三藩,不可能就撤一個尚可喜。不過吳三桂也抱著一絲僥倖,認為自己功勞大,康熙不可能動他。
不過他想不到的是尚可喜這件事只是開了一個頭,這之後康熙強制撤三藩,如果不願意就相當於承認要造反。吳三桂不甘心,可是又不願意背上這個罪名,目前自己的實力也不夠與朝廷對抗,於是絕對先妥協,假意答應,然後再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但這一招並沒有用,康熙這一次是鐵了心了,為了怕吳三桂有異心要反悔,派人督促他,而吳三桂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決定造反,但他沒什麼好的造反名義,就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還稱自己一直為了光復明朝忍辱負重,可惜沒什麼人相信他這番話。
吳三桂兵權有七八萬,掌控了雲貴等地的勢力,再加上他又是三藩中的一員,自然對康熙的威脅甚大,但造反就是造反,吳三桂這種人就是屬於牆頭草,哪邊有好處哪邊倒,這種人可以得一時好處,卻不會風光一世。他的失敗也是告訴了大家這個道理。
參考資料:
《吳三桂全傳》等
-
6 # 長安視界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一個軍閥,當時的吳三桂投降了清朝,結果成為了清朝的大臣。明末時期,吳三桂是山海關總兵,是大明朝抵擋滿清入關的最後一道防守。這時候吳三桂有五萬大軍,可以說是明朝的大部分兵力了。結果吳三桂在山海關駐守。
山海關外已經完全是滿清的天下,於是崇禎帝認為沒有必要駐守山海關了。可是山海關雖然是不用駐守,但是吳三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了吳三桂的防守,八旗軍確實沒有攻打進來,可問題出現了,孫傳庭的死,讓明朝走向了滅亡。
孫傳庭在潼關被斬殺,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崇禎帝想要調遣勤王的軍隊,可惜一直沒有人。那麼為什麼吳三桂沒有前往營救崇禎帝呢?其實吳三桂是在往回趕,不過他的速度有點慢。這就讓崇禎帝沒有看到希望,結果崇禎帝自縊身亡了。
明朝滅亡後,吳三桂選擇了投降多爾袞。要知道當時的吳三桂與李自成在山海關打了很長時間,可以說這樣的戰鬥讓吳三桂損兵折將。當初崇禎帝給了吳三桂五萬兵馬,可是長期駐守山海關後,兵馬的損失是非常大的,恐怕已經過半。
所以入關以後的吳三桂兵馬,大約是在三萬左右。史書上對吳三桂的兵馬沒有確切的記載,只能夠根據當初的兵馬記錄進行推測。多爾袞入主中原之後,吳三桂帶著自己的大軍跟隨阿濟格一起進入山西,陝西等地。這時候的吳三桂幫助清軍清剿李自成。
這個時候吳三桂更不會得到擴編,原因就是多爾袞對吳三桂已經有所防備,所以吳三桂的兵馬一直在三萬左右。甚至是少於三萬。後來吳三桂鎮守錦州。這時候的吳三桂就成為了徹頭徹尾的漢奸,同時吳三桂成為了滿清臣子,於是吳三桂稱呼崇禎帝為故主,尊奉順治皇帝為新主人。於是吳三桂入關。
入關之後的吳三桂開始追隨清朝,在打入雲南以後,吳三桂絞殺了南明永曆皇帝以後,被正式冊封為平西王。也就是在鎮守雲南之後,吳三桂的兵力得到了擴充。李國翰死後,無人掣肘吳三桂的兵權,從此開始西南大軍的所有兵權都在吳三桂手中。
吳三桂鎮守雲南14年的時間,在這樣長的時間中,吳三桂肯定是擴充兵力的。到了康熙撤藩的時候,吳三桂起義,號稱二十萬大軍,這個資料可能是子虛烏有的,但是吳三桂至少有十五萬兵力。吳三桂至少有十萬大軍,否則根本不敢抗衡清朝。
其次吳三桂還有很多黨羽,比如說尚可喜和耿精忠,兩人都是統治一省的大員,手裡少說也各自都有五萬人馬。加上吳三桂自己的兵馬,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的抗清兵馬至少有二十萬。再加上吳三桂聯絡了自己在各地的其他黨羽,比如說鄭蛟麟、譚弘、王輔臣等等,這些人都是吳三桂的黨羽,這樣算起來兵馬肯定不會少於二十萬大軍。
吳三桂的反叛曾經打得康熙懷疑人生,甚至是康熙想要退出關外。康熙認為滿清人馬的確還是太少,所以壓根就不可能戰勝如此龐大的反抗力量。不過後來還是平定了吳三桂,只不過平定經歷了十年的時間。這需要何等的毅力和決心,恐怕後人難以想象。
三藩之亂是是清朝前期最大的一場叛亂,也是最危險的一次叛亂,正是這場叛亂,差點逼得康熙退回山海關以北。那麼擁有數十萬大軍的吳三桂,為什麼會失敗呢?吳三桂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在佔領湖南後,並沒有就此北上,反而是與清軍對峙。
其次吳三桂忽略了王輔臣的影響,他更想不到,王輔臣竟然會被勸降。起兵反清的集團內部,出現內訌,當時的鄭經將目標放到了耿精忠身上,當時的耿精忠與清軍戰鬥,結果被自己人捅了一刀子,於是,耿精忠再也不想造反,只得投降。於是吳三桂失去了左膀右臂,內訌讓吳三桂沒有了機會翻身。
-
7 # 丫丫說史
清朝1673年,由於康熙皇帝下令撤藩,由平西王吳三桂率先在雲南發動叛亂,隨後耿精忠與尚可喜也一起反了清廷,史稱三藩之亂。在開戰的第一年,吳三桂便先後攻佔了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南等地,直接威脅了康熙皇帝的統治。那麼吳三桂到底有多少軍隊?竟然如此迅速的攻佔這麼多省份?
其實期初吳三桂手中的軍隊並不多。
隨著南明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死,吳三桂正式封為平西王並且鎮守雲南。
此時吳三桂手中已經有6萬軍隊。封王以後,清廷怕山高皇帝遠的吳三桂擁兵自重,於是嚴令他裁軍,由6萬軍隊裁到2萬,而且朝廷每年值撥發這兩萬將士的軍糧軍備。
實際上,吳三桂只裁了兩萬人,剩下的4萬軍隊都是精銳之師。
也就是說在初期,吳三桂手中只有四萬軍隊。
那麼僅僅四萬軍隊為什麼會讓康熙皇帝坐臥不安呢?其實威脅到皇帝皇帝統治的根本原因不是吳三桂軍隊多,而是因為下面兩個原因:
吳三桂人老成精,他知道如果一次性完全剿滅南明,那麼他的好日子就會到頭。所以他僅僅殺死了南明皇帝,而留下了不少南明的餘孽在雲南四川等地活動,清朝沒辦法,只得依靠吳三桂來處理西南地區的軍政事務。為了吳三桂能有效的調動各方面勢力防南明,於是當時的朝廷就把西南地區的選官權利也都交給了吳三桂,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西選官制度。
當時吳三桂直接選拔雲南和貴州兩地的官員,作為自己的親信,還有四川、廣西等地為官人員很多都是吳三桂以前的手下。雖然吳三桂只有4萬多軍力,但是對各地區的控制力都很強。
也就是說,西南地區,雲南貴州四川等地所有的大小官員都是吳三桂自己任命的。所以說這些地區的官員都是吳三桂的親信。康熙做為一國之主,但是自己治下的地區的官員卻不能自己任命,也不能插手,這是威脅到他統治的原因之一,平西王吳三桂顯然吧雲南貴州等地弄成了一個國中之國了。
吳三桂在順治十六年也就是1659年剿滅南明,受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到康熙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78年稱帝,前後19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吳三桂在雲南貴州等地經營了19年,在這期間他安排官員任命,自己鑄錢,自己練兵,康熙帝根本無法染指管理,甚至在後期雲南貴州等地的百姓只知有吳三桂而不知有康熙,這更是威脅了康熙的統治。
所以以上可以看出,真正讓康熙感到威脅的不是吳三桂有多少軍隊,而是他在西南地區盤根錯節經營了20年的勢力,這顯然是一個完全獨立於清朝外的國家,而且每年清朝還得給他撥款發軍備,所以康熙再要剿滅他。
-
8 # 方圓讀書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為了穩固中央集權,康熙皇帝實行了“撤藩令”,將清朝入關前冊封的三大藩王,即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的藩王之位削奪,並許諾給予他們榮華富貴。但是很不幸的是,康熙的撤藩令一出,便促使了這些早有謀反之心的藩王紛紛舉兵反抗清朝,清朝隨即進入到“三藩之亂”的局面之中。
康熙帝清楚的知道,三藩之亂的老大吳三桂,佔據西南各省,擁兵自重,撤也反,不撤也反。所以何不如果斷一些將其裁撤,免得等他勢力增大以後難以控制。果然,康熙十二年十一月的時候,吳三桂殺害雲南巡撫朱國治,並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正式起兵造反。
康熙帝——劇照康熙十三年,吳三桂自稱“周王”,並令其吳應麒攻陷嶽州;康熙十五年,這是三藩和清政府軍事形勢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年,現在已經起事三年,吳三桂深感兵力交瘁,財力嚴重不足,而那些所謂的盟友部屬也開始出現動搖。康熙十七年六月初的時候,吳三桂在其都城衡州親點大將馬寶,令他率領五萬大軍南下攻佔永興。馬寶不辱使命,兩戰兩勝,大敗清軍。
同年七月,吳三桂親自率領大軍對廣東、廣西進行大規模進攻,在衡州派出大將胡國柱、夏國相率領10萬大軍,突破兩廣地區。不過可惜的是,因為吳三桂的戰略失誤,最終還是失敗了。那麼問題來了,吳三桂真的能撼動清朝嗎?真的能將康熙拉下皇位嗎?
吳三桂——劇照在我個人看來是有這個可能的。我覺得,吳三桂本來是有可能勝利的,至少他可以劃長江或者劃黃河為守,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歷史就會重新出現南北朝對峙的新局面。但遺憾的是這種情況並沒有出現,其主要問題就是吳三桂在其軍事上沒有取得穩定的勝利,而即便是取得一些勝利而又沒能持續下去。
而他在軍事上的失敗,則主要就是吳三桂戰略思想的錯誤導致的。為何這麼說呢?
我們知道,吳三桂起兵的源頭是“雲南”,起兵之後迅速直插到長江南岸,按道理來說,此時的他應該趕在清兵還未集結好兵力之前,就迅速渡江。進入到黃河流域,從而截斷東南的漕運,並號召起黃河以北的前朝官員響應。而只要官員響應,那麼百姓們自然而言的也會積極參與進來。這個時候,就能將清朝這個滿族政權孤立出來。進而很快就能夠打進京城,迫使康熙退位。
但很遺憾的是,吳三桂並沒有這麼做。吳三桂選擇在湖南停駐,而沒有選擇進攻。
這就給清軍集結提供了充裕的時間。吳三桂在軍事上已然陷入保守主義的深淵之中,而消極的防守政策使得部隊的士氣一落千丈。而此時,康熙採取的是先穩住長江防線,頂住吳三桂的軍事壓力,並開始從兩翼進攻,逐個擊破,最後集中全部兵力進攻湖南。
但是吳三桂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此時的吳軍就像是案板上的魚肉,任由清軍宰割。
再者來看,吳三桂雖然佔據西南各省,加上他的那些盟友的話,也不過只有六七個省,而此時康熙卻擁有十幾個省。此外,吳三桂等人佔據的省份大都經濟實力比較弱,所以根本無法和康熙手上的省份相比擬。就軍隊來看,吳三桂起兵之時,手下的嫡系部隊並不多,據估計只有五萬人左右,起兵之後加上盟友的軍隊的話,總計應該在20萬左右。而清朝軍隊至少在三四十萬以上,要知道,這時候可是清朝初期,滿人軍隊的實力還沒有下降,能征善戰者還是大有人在。所以從軍隊上來看,康熙也是佔據優勢的。所以,吳三桂的失敗可以說是必然的!你們覺得呢?
參考文獻:
《清史稿》
《吳三桂傳》
-
9 # 司馬長史
吳三桂的實力還不足以威脅清廷統治
吳三桂的兵馬實力即便是在歸順清朝的最巔峰時期也僅僅只有5萬人,而投降了清朝之後更是一度縮減到了2萬人左右,以這樣的兵力實在難稱得上是清朝的心腹大患,而吳三桂之所以冒著如此大的風險造反自然有著別的原因。
首先大家想想看,如果吳三桂想反的話,入關後天下大亂的時候渾水摸魚是最好的時機,那為什麼反而等滿清坐穩了江山天下已定多年後再反,有這麼蠢的思路嗎?
事實上吳三桂的人生目標可能就是明朝沐王的社會地位,明代的沐王府世鎮雲南,特權不大不小地位不高不低,最重要的是世襲罔替,山高皇帝遠,歸根結底這才是吳三桂的人生追求。
但不幸的是就這點要求康熙也不願意施捨給他,饒是吳三桂對滿清來說,功勞比沐英只大不小,然而三桂畢竟不是滿洲皇帝的乾兒子,人家不放心他。儘管殺害了永曆帝向滿洲表忠心自絕於漢族人民,可滿洲皇帝依舊不信任他,最要命的是吳系人馬編制員額也就2萬多人,滿清也不肯養。
看看康熙給吳三桂的撤藩方案,這其實是在逼吳三桂造反,因為吳三桂即便答應撤藩,但他下面幾萬部眾也不答應啊,不反還能怎麼辦?
而這幾萬部眾之所以要造反主要就是因為吳三桂的藩王一撤,清朝就再無他們的地位,況且這些人前半生與滿人結怨不少,一旦放下武器任人宰割,後果可想而知。
再換個思路說,如果康熙肯給吳軍那2萬多編制人丁滿洲八旗的鐵桿莊稼待遇,人家也不反啊,哪怕吳三桂想反,下面的人倒也不跟著他了!
所以總的來說以吳三桂的實力還遠沒有達到威脅清朝統治的地位,而康熙反常撤藩也被認為是其執政前期政治不成熟的集中表現,換而言之對於一個沒有太大威脅的吳三桂,朝廷勞師動眾付出巨大的代價去平叛,難道真的值得嗎?
-
10 # 歷史哨聲
三藩之亂前康熙帝約有40萬兵力,吳三桂兵力自然難以威脅康熙
吳三桂的兵力情況有:
1、旗下漢軍53佐公10600人;
2、綠營兵四鎮十營21600到24000人之間;
3、吳三桂額外招募的雲南土著猓猓兵。
估算起來,吳三桂就5、6萬的兵力。
三藩之亂前,吳三桂的5、6萬人,相對康熙帝的40萬,不足以構成威脅。就算三藩之亂時,吳三桂能夠調動的兵力也就是20多萬,依然難以和康熙勢均力敵。
三藩之亂不是吳三桂主動挑起的清初設立四藩是清廷出於以漢制漢的策略,因此才有:
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貴川;
定南王孔有德鎮守廣西;
平南王尚可喜鎮守廣東;
靖南王耿仲明鎮守福建。
吳三桂原本以為他的餘生就在鎮守雲南中度過。說句老實話,吳三桂並非主動反清的意思,否則吳三桂在就多爾袞死時,趁機反叛,割據雲貴川,不用等到康熙親政。
即便多爾袞時不反,吳三桂也會加強對雲貴川的控制,積極聯絡其他各方作為盟友。
這些事情在吳三桂造反前都沒有發生。
事實上康熙帝才是那個違約方:
多爾袞時期大清和吳三桂等三藩約定讓他們作為藩王世守南方。可連吳三桂等第一世都沒死,康熙帝就要廢除這個承諾。
吳三桂因此起兵造反,並非過錯方。在三藩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廢除昔日承諾,康熙帝自然沒有理由——大清的信譽在哪裡?
三藩之亂,錯在康熙帝毀約,而不是吳三桂實力有多強!
回覆列表
吳三桂的實際兵力比一般人從影視小說中得到的印象少的多,只有兩萬多人。吳三桂實力有限,本人也無反心,談不上威脅康熙皇帝的統治,完全是被康熙為首的滿清統治者激進胡鬧的撤藩逼反的。
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滿清朝廷激進的撤藩政策後,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反清。很多人印象中,可能覺得吳三桂起兵反清時起碼有幾十萬人馬,但實際上吳三桂當時下屬兵力只有兩萬多人。
吳三桂的兵力分為兩部分,漢八旗和綠營,各有1萬多人。漢八旗五十三佐領,每佐領200人,共10600人。綠營兵四鎮十營,每營1200人,共1.2萬人。
漢八旗和綠營合計,吳三桂共有兵力2.26萬人。這是吳三桂起兵反清時的全部本錢。起兵後臨時招募擴充的兵力,戰鬥力和信任程度肯定都相差很多。
三藩中另外兩家耿精忠和尚可喜,兵力比吳三桂差得多,兩家加起來兵力都不如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各有漢八旗15個佐領3000人,綠營兵6000人,兩人各自總兵力只有9000人,加起來1.8萬人。
需要注意的是,尚可喜耿精忠與吳三桂沒有任何從屬關係,也沒啥歷史淵源,只是在清廷撤藩下報團共同反清,不能視為吳三桂的下屬。
可以看出,三藩掌握的兵力都相當有限。掌握相對比較多兵力的吳三桂封地在雲南,雲南當時偏遠荒僻的地方,經濟落後,人口不多,戰爭潛力差。尚可喜耿精忠所在的廣東和福建相對發達點,但兩人各自兵力不到1萬人。
滿清當時的編制兵力,大致為八旗20萬綠營60萬共80萬人,三藩佔全國總兵力的比例很小。三藩都是追求眼前既得利益的短視漢奸,沒啥大的政治野心。說威脅康熙皇帝統治完全是扯談。
滿清撤藩是卸磨殺驢剪除漢奸軍閥的行動,讓幾乎所有掌握一定兵權的漢奸將領寒心,積極加入反清運動差點讓滿清江山傾覆。這些人未能聯合到一起,最終被滿清各個擊破。三藩的實力相當有限,但吳三桂起兵反清後,差點掀翻了滿清江山。
滿清入關後,能夠佔領整個中國,吳三桂為代表的漢奸軍閥們出了大力,可以說滿清的江山都是這幫漢奸軍閥們打下來的。這幫漢奸軍閥們屠殺千百萬同胞換來了自己的地位。
滿清也給了這幫漢奸軍閥們很大的好處,吳三桂等人實際割據一方成為土皇帝,小的漢奸軍閥們也能掌握一定部隊有一定獨立性。
康熙皇帝撤藩,是滿清看到天下基本平定,用不著這幫漢奸軍閥了,準備翻臉卸磨殺驢。康熙皇帝卸磨殺驢的手法十分幼稚粗暴,激起了幾乎所有漢奸軍閥們的危機感,普遍加入了反清行動,一度讓滿清形勢危急。
漢奸軍閥們只是共同反清,對擁戴吳三桂做皇帝可沒興趣,大家實際各自為戰。滿清在初期的慌亂後也開始了拉攏分化,對漢奸軍閥們區別對待,原本就沒有統一核心的三藩之變,最終被滿清朝廷各個擊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