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和光同塵56519696
-
2 # 恆蘇
(我用有趣的“親人假想”法來回答這個問題)
直接說結論: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如果我遇到老人需要我幫助,比如要搭我的車,我一定會讓他上車。
下面我結合自己悟出來並且多年一直在運用的一個技巧,來闡釋一下我的見解:
我想,大家都應該會接受這樣的觀點:有“愛”就會心甘情願地去付出。
那麼,面對與自己毫不相干的陌生的老人,有什麼“愛”的力量促使我們不辭辛苦去幫助嗎?
儘管我們信奉“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那種讓我們有足夠耐心,不辭辛苦去關懷別人“愛”,事實上在陌生的人之間還是微乎其微的。
的確,在這個“愛”能滋養美妙的高智慧人類群體,“愛”,普遍地存在於親人和喜歡的人之間,我們在極為狹隘的範圍內(親友之間)相互體驗著彼此發自內心的關愛。但是,我不得不遺憾地認為,每個人的那種美妙的“愛”的感覺,被無情地禁錮在區區幾十個我們覺得值得愛的人之間,這是多麼的殘酷而可悲的現實。
與人類“愛”的侷限性所不同,其實所有人天生都具有廣泛的同情心,對“人之初性本善”的說法來說,同情心是最沒有爭議的佐證之一吧。我們姑且把自然界中相對稀有的蜂蜜比作是“愛”的話,那麼,更廣泛地生長著甚至瀰漫在空氣中的花粉,恰恰是釀出更多“愛”的蜂蜜的絕好的原料——同情心。
那麼,如何用“同情心”更好、更多地轉換成“愛”,那就需要一個有意識去“釀”的習慣。
結合我對自身十多年感恩勵志理論的總結和凝練,我個人有個小小的建議,那就是“親人假想”。
當有老年人需要我幫助或者諒解,而我因為某種原因而糾結於願意與不願意、社會公德與自身條件的時候,我總會有意識去結合對方的體貌特徵把他(她)假想成自己的某一位年邁的親人,那種情況下,我把對一個陌生的人的普遍存在的同情,透過我們的“假想”,就會轉化成不折不扣的親情般的“愛”,於是,我會毫不猶豫地去幫助這位假想出來的親人。不僅僅是對方在需要我幫助的困境中,即便是他們有意無意給我們帶來了困擾甚至傷害,我們也一定會用刻意的“假想”去萌生出更多豁達的寬容與善良。
記得八年前有一次在超市收銀臺前排長隊時,一位七十多歲老婆婆突然加塞到我前面,當時我突然產生了一種呵斥或者把她拽出佇列的衝動。然而,公德和法律告訴我無論遇到任何事情,必須剋制自己別去冒犯一位老人,我立刻故意運用了一下“親人假想”的方法,大腦引擎努力在親人中很快搜索出跟眼前這位形體近似的、剛去世不久的姥姥。於是,對姥姥的愛和思念,立刻讓我站在了那位老人的親人的角度,心甘情願地往後又退了半步,乾脆讓她佔到了佇列中更理所應當的位置。
當然,不僅僅是對年邁的老人,這個每個人都在抱怨人與人之間過於冰冷的社會,需要我們對任何陌生人,都努力去嘗試這種“親人假想”,化解一個又一個的不必要的糾紛甚至干戈。
比如,你從建築工地旁邊路過時,一位渾身髒兮兮的農民工不小心把痰吐到了您的衣服上,如果您能夠把他假想成農村老家跟他體貌相似、恰巧也在外地打工的表弟,您還會立刻滋生出對農村人的鄙夷和厭惡嗎?您還會忍心罵他愚昧嗎?或者萬一他的態度讓您不滿意,還會激發您大打出手甚至逼迫他您舔乾淨的暴怒嗎?
那麼,這樣一比較,開車搭載幾乎不會耗費我們任何氣力,不會給自己招致多少麻煩的老人,哪怕他(她)穿得並不體面,但是,恰恰是穿得破爛,對一個善良的人來說,幫助他,就會變得更加心甘情願了吧。
回覆列表
那當然要捎一程。不過要先問明白。有沒有家人。家住何處,有沒有行為能力。和監護人。他要幹什麼。有疑惑的情況。應立即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