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兒科醫生石春雷
-
2 # 辣媽護士育兒
一般11-12個月的寶寶大多已經能發出單字或疊字音,比如baba、mama、nainai等音節,這是寶寶學習說話的前期表現。媽媽要鼓勵寶寶多說,給寶寶創造說話的條件,不要替寶寶說話。寶寶的說話能力應在2歲半之前完全建立,否則以後的發音吐字會出現問題。
這時的寶寶會用表情、聲音、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比如小手指著自己的奶瓶露出急迫的表情,這可能代表寶寶想吃奶了。如果媽媽很順從地滿足了寶寶的意願,拿起奶瓶就給寶寶吃奶的話,那寶寶無疑就喪失了一次說出“nai”這個音的機會。這時,媽媽不妨故意當做看不懂,給寶寶拿他的玩具或牙膠,寶寶肯定會著急,就容易自主發出“nai”這個音,媽媽可以藉此誘導寶寶開口說話。
教寶寶開口說話並不是在寶寶能說話後開始的,而是從寶寶一出生就開始引導的。說話不僅是交流的方式,也是建立感情的途徑,因此即便寶寶還不能開口,媽媽也應該多跟寶寶說話。大人愛說話是引導寶寶開口說話的基礎,常說的一些短語要反覆說,加深寶寶理解,例如“寶寶吃奶了”、“寶寶換尿布了”、“媽媽來了”等等。這個月齡的寶寶對於人和物也有了比較強的辨識的能力,媽媽要用簡潔的詞語反覆清楚地說,比如“奶瓶”、“推車”、“爸爸”、“小狗”等,這樣既能誘導寶寶說話,又能幫助寶寶認人識物。
引導寶寶說話,還有很多需要家長們注意的事項,比如適度的不配合、創造使用長句子的機會等等。另外家長應該尊重每個寶寶自己獨特的發育時間表,不該對寶寶語言技能的發展操之過急,但同時也要儘量給寶寶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樹立正確的語言示範是十分必要的。
爸爸媽媽平常跟寶寶相處時,要仔細地聆聽他說話,讓寶寶感受到被尊重,同時也能保持他對說話的慾望和興趣;大人跟寶寶說話時務必要舒緩而清晰,要用正確的詞彙指代物品而非兒語或疊詞,這樣寶寶才能更好更正確地理解和使用語言;適當地使用一些詢問句,引導寶寶多嘗試說話,對他語言技能的發展也有好處。
回覆列表
以下是提供的建議,家長可作為參考:
1、營造語言環境
在日常與寶寶相處的時候,可以多跟寶寶交流,給他創造一個說話的環境。這樣不僅可以慢慢鍛鍊孩子語言能力,而且還能增強跟孩子的親密度。讓寶寶能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指令,在適合的場景中學會開口說話;
2、外部環境訓練
每週或者每月騰出部分時間帶孩子外出,增加寶寶跟別人接觸的機會。可以引導寶寶跟其它大點會說話的寶寶互動或者教寶寶跟其它大人打招呼,儘管含糊不清,但是次數多了之後就會形成語言記憶;
3、輔助方式
給寶寶營造舒緩音樂的氛圍,比如聽兒歌。一開始孩子只知道聽,但是多次迴圈播放之後,寶寶就會慢慢地唱出來。但是儘量少讓寶寶長期處於嘈雜環境,避免磨損寶寶的聽覺,降低聽力的敏感度;
4、實物練習
首選寶寶感興趣的物品,用以教孩子說出物品名稱。比如寶寶愛吃水果,可以跟他描述特徵等等。也可以採用多樣方式,比如看見什麼都可以跟寶寶用語言介紹,一開始建議教孩子說簡單的詞語,後面再慢慢增加難度;
5、益智類動畫片
這型別的動畫片可以適量給寶寶看一些,寶寶倘若感興趣的話,他會跟著裡面的動畫人物說話,無形中也會慢慢受到影響;
只有讓寶寶在各個情境中不斷積累詞彙量,才能讓孩子在語言上運用自如。所以,在生活中一定要抓住時機,積極地鼓勵孩子進行表達,即使說出一個字、一個詞也是一個進步。